第3部分(第3/4 頁)
“家有錢財萬貫,不說人家做賊養漢。”不過,L村這樣的鄉村社會也留給了性話語的敘說以特定的自由空間,其標準是,這些預留空間的領域或型別,是最不容易引起人們紛爭的涉及性的內容的部分。比如L村男女老少都津津樂道的“聽氣兒”,也就是聽洞房。一對新人就寢後,還有小夥子們扒在門外和房外“聽房”,甚至鑽到床底下偷聽。然後於翌日迅速以添油加醋的想象力傳遍整個村落,更有甚者還在喇叭上公佈或模擬這些私房話和音響。
7。姓名稱謂
在L村,一姓或一族,往往在家譜中事先標定字號,名為“排輩”。男子起“大名”時,必須取預定的某字為名字的一部分,此字一般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稱呼男人一般要稱呼正式的名字,也就是所謂的大名,不得稱呼乳名,更不得稱呼外號。已婚的女人是不被稱呼自己的名字的,這種情況與古時某某氏的稱謂方法倒有幾分相似之處。只不過古時候稱呼已婚的婦女多為某某氏,現在的鄉村中一般稱呼已婚的婦女為某某家。 尤其是那些結婚之後還沒有生育的婦女,在嫁到婆家之後,外人一般稱呼為某某家,直到生育之後,才以孩子的名字指稱某某的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是這麼稱呼,甚至在一些官方的正式場合,比如計劃生育的統計報表中,她們也是要以自己丈夫的名字為字首的。
8。階層分化
改革開放後,L村社會成員的階層分層的標誌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經濟地位取代政治身份成為主導的分層標誌。L村內部的職業分化成為階層結構分化的重要推動力。在L村除了傳統的種植戶階層和農村幹部階層,還有專業運輸者、打工者、養殖戶、小商業經營者以及鄉村小企業主等多個階層。階層分化使得不同階層之間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態度,使得社群公共生活混合了不同的聲音。
L村社群階層結構出現的分化實質上是整個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階層產生分化的組成部分。實行改革之前,L村的社群階層差別主要體現在政治待遇上的差別,而政治待遇又與解放後劃分的階級成分相關,幹部和黨員在鄉村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權力與社群地位,而階級成分不好的社群成員則是專政和“注視”的物件,在資源、權力和社群地位獲得上均處於不利的位置。當時,分層如果是從經濟收入和職業角度來看,差別都不大,集體化生產和平均主義分配成功地抑制了階層分化。
9。居住形式
L村很少有大規模的家族形式,三代同堂和四代同堂的家戶形式也較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年輕人傾向於婚後“出去單過”,戶口另立。隨著居住條件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青年在結婚的同時就與原來的家庭分開,單立家庭。一般是當父母喪失了勞動能力,正式退出生產領域和停止禮儀活動的時候,進行“分家”。主要包括三項內容,即財產的分配、贍養義務的分擔、親戚關係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禮儀關係的劃分。
在L村,分家的時候涉及的家庭財產主要有父母經營的土地、父母居住的房子、農具、牲畜、生活用品等,當然也包括父母欠下的債務。在分配這些財產時實行“諸子均分”的原則。“平分”並不是指家產分配中財產數量上的絕對平均、質量上的絕對一樣,而是責任和權利方面的大體平衡而已。在分家時,新婚者可以帶走自己的那份承包地,父母和出嫁姐妹的土地則可能在所有的兄弟都結婚後進行再分配。分家時,將親戚關係在兒子們中間進行了分配之後,父親就再也不是幾個家庭的代表,父母家庭也不再是一個禮儀單位,他們在社群中的禮儀活動就完全由兒子們替代了。另外,父母由於沒有了經濟力量,也無法接待親戚的來訪,便由兒子們來招待。還有,分家不僅是財產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親人間的責任被分掉了。例如,隨著分家,贍養的責任也隨著老人被分給某一個兒女,這一兒女同時也會相應得到父母的財產,特別是老人去世後,老人所有的積蓄和財產也自然而然地歸這一兒女所有,這時的遺產繼承完全不按照法律的規定,而是遵循了傳統風俗。
①為顧及田野倫理、尊重當地人隱私,本研究田野地點不使用原名,改名為“L村”,文中所有村民的名字也借用了百家姓中的順序,分別命名為趙老漢、錢大伯、孫老太、李大嬸……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傳承與更替——鄉村婚嫁習俗的變遷(1)
一、故事
二十年前。
李大姑十八歲,她不僅僅很符合農村人的審美觀:一雙大眼睛,一條長辮子;更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