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導言(9)
(二)村莊概況
人們常說一個故事的背後往往有很多的故事,也就是說故事是發生在具體的經驗環境中的,脫離經驗支撐的故事便成了沒有生氣的說辭,可以根據需要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故事及其背後故事的聯絡說明了二者是可以相互解讀的,那麼發生在村莊中的故事就需要在具體的村莊中來解讀。這樣一來,也就有必要對與故事或者事件相關的村莊概況等背景性內容作一個簡單的交代。
1。地理區位
L村①位於河北省H市境內。
H市位於北緯38°09'~38°39'、東經117°05'~117°49'之間。H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南近山東、西界滄州、北倚京津,轄9個鄉鎮、327個行政村,總面積2251平方公里,人口萬。H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月份平均氣溫℃,7月份為℃。地勢平坦,海拔3 ~7 米。河道主要是人工排水河,雨季排洪,冬季乾枯。由於沿海人口稀少,20世紀50年代進行開發,現有河北省直屬的南大港農場和捷克當年援建的中捷人民友誼農場。H市是河北省海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年捕獲量達十幾萬噸,同時也開展海水養殖業。20世紀90年代建成現代化的H港後,H成為中國北方沿海重要的煤運碼頭,正在興建的朔黃鐵路,將H港和山西煤田直接連線,使H港成為和秦皇島港並列的中國北方最大的煤碼頭。H也是著名的“冬棗”的主要產地。此外,沿海還有鹽田,盛產海鹽。
2。村莊概況
本研究的田野工作地點——L村是人類學家偏愛研究的那種典型的小鄉村。全村83戶,324人。官方統計報表上公佈的資料是:人口385人,戶數110戶。最近以來,很多的人家開始比較集中地向縣城移民,村莊有進一步“萎縮”的跡象。在國家的統計報表上,擁有可耕種土地2600餘畝,但是土地肥力較差,糧食單位產量很低,所以,一直以來主要依靠種植為生的村民們的日子過得也並不富裕。當地2000多畝土地中大部分屬於“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鹼乾巴”的鹽鹼地。不過,這片曾經給當地人們造成巨大生存壓力的鹽鹼地,現在已經被商業化為旅遊資源,成為地理優勢。
3。經濟狀況
最近幾年來隨著棉花和冬棗價格的快速上升,L村的村民開始大規模地種植棉花和冬棗。目前,種植棉花和冬棗已經成為當地許多家庭的一個主要“經濟增長點”。按照村裡上報的官方材料,該村2006年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096元,但是,村民卻反映說這個數字不實。因為這幾年L村連年乾旱,已經接連兩年夏糧顆粒無收了,而種植業又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所以人均收入千元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顯然也確實過高了。問及L村的村幹部這個數字的來源,他坦言這是達到小康村的“底線”——至少要報這麼多。
現在的農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閉塞,不管是從媒體中學來的,還是從自己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反正農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應付這種場面的“本領”,他們會根據“利益最大化” 或者“受損最小化”的原則適當地增加或減少實際的收入情況,以求最大可能地“有益於”或“不損害”自己。我們認為,這倒不是現在的農民太狡猾了,而是周圍的環境“教唆”或逼迫他們這麼做。因為你如果實事求是,那麼就可能被事實上人均收入比你高但隱瞞很多的村莊把有限的扶貧資源搶走;如果你實事求是,那麼就有可能因為你個人,全村丟掉了小康村的稱號、全鄉丟掉了小康鄉的稱號,也由此村幹部或鄉幹部的政績就會受到影響,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許多幹部,而你將來又要生活在這些幹部管轄的區域和許可權內。如果換了你,你會堅持實話實說嗎?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導言(10)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一個外人要想了解村莊內的真實情況,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整天滿足於在官方統計數字上做文章的學者們的鴻篇大論,我們認為要麼廢話連篇,要麼是離題萬里。因為首先從調查到資料上就是不真實的,其後不管你的解釋理論再高深、分析方法再科學,都會於事無補,因為你玩的不過是一套“假數真算”的把戲罷了。所以,我們認為真正要研究農村問題,不來到農村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上一年半載,是不可能真正有所收穫的。那些打著調查的旗號,走馬觀花的研究者可以靠所謂的大規模調查問卷(動輒成千上萬份)得到大量資料資料,寫成調查報告去矇騙有關機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