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第2/4 頁)
容易?
而高季昌和寇彥卿那邊,高季昌且不說,此人本來就心思詭譎,一心想趁著這一次的“大好局勢”,給吳軍一個“深刻的教訓”,以免吳軍不久之後就捲土重來。
所以高季昌自然是極力慫恿對吳軍發起進攻的。
而寇彥卿的態度同樣是如此。
張武不知道的是,寇彥卿之所以主張與吳軍展開決戰,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如今朱溫病重,梁國局勢很有可能會隨著皇位的繼承而出現動盪,若是這一次不能一舉重挫吳軍,那麼等到梁國內部動盪之時,吳軍再次來攻,他就不能保證那時候梁軍會是怎樣一個局面了。
而迫使他對吳軍強硬的第二個原因,說起來就有些可笑了。
當初荊門以北的戰事中,梁軍雖然挫敗了吳軍擊敗他們的企圖,但實際上自身也損失較大,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寇彥卿在給朱溫的上的表文中,卻是將此戰說成了一場勝利。
朱溫病重,朝中局勢動盪,正需要一場大勝來鼓舞人心,結果在寇彥卿口中的一場普通勝利,到了朝中某些人口中就成了一場大勝。
既然是一場大勝,那麼哪有半途就撤軍回去的道理?所以朱溫給寇彥卿下了嚴令,務必要乘此機會擊敗楊渥,讓楊渥在短期內不敢北上窺視梁境。
所以此時的寇彥卿是不戰也得戰了。
當然,他也不是傻子,若是明明打不過吳軍的話,他也不會硬著頭皮去打;真正讓寇彥卿決定與吳軍決戰的,是劉南下時帶來的一萬五千援軍。
這一萬五千人裡面,除了一萬從各地徵集的州兵之外,還有五千人卻是龍驤軍精銳。
正是有這一萬五千人的援軍,使得寇彥卿認為聯軍的實力已經壓過了吳軍。
此時與吳軍決戰,他們有很大的可能取勝;而一旦他真的擊敗了吳軍,擊敗了楊渥,那麼他寇彥卿說不得也要真正名揚天下,成為梁軍中能與楊師厚比肩的大將了。
張武並不知道寇彥卿的心思,自然不能理解為什麼他也堅決主張對吳軍進行強逼。
不過即便他知道了也沒用,因為與吳軍決戰,這幾乎是聯軍絕大部分將領的一致觀點,就憑他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
此時,蜀軍眾將笑過一陣後,王宗壽下令召見吳國使者。
“在下吳國通事舍人周宗,見過殿下!”剛一進來,周宗對著王宗壽行了一禮,用的是唐朝時覲見郡王時的禮節。
顯然他還是承認了王宗壽的王爵,不過又沒有承認王建稱帝的事實;這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禮節,正好說明了吳國對蜀國的態度。
見此情形,王宗壽只是漠然的人點了點頭,並沒有說什麼。
他也知道周宗能夠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指望對方承認自己的親王之爵位,那要將楊渥置於何地?
所以王宗壽直接道:“貴使請起,聽說前段時間吳王身體不適,不知如今可是好了?”
周宗笑道:“多謝殿下探問,我家大王如今已經好了;這次讓在下前來,他還特意讓在下代他向貴國國主問好!”
王宗壽“哈哈”一笑,當即答道:“那也多謝吳王掛念了,本王上次在成都見到我家陛下時,陛下還說過,吳王乃是當世人傑,讓本文遇上了要好好交往,不能壞了兩家多年的交情呢。”
……
周宗和王宗壽二人,一開始竟然沒有提起即將開始的戰事,反而在訴說著兩家過往的交情。
一時間場中的氣氛顯得頗為怪異。
其實真要說起來,淮南和蜀中之間的“交情”還真不多。
當初為了對抗朱溫,兩家曾有短暫的合作過;不過蜀中畢竟地方偏遠,又有李茂貞夾在中間,所以王建並沒有感受到多大的壓力;而淮南那時候就不同了,在清口之戰後,梁軍一直都有大軍駐紮在兩家的邊境處,時刻威脅著淮南的北方。
所以淮南與朱溫之間的關係要緊張的多。
也正因此,淮南與河東這個朱溫的老仇家之間,才算得上交情深厚。
而蜀中與淮南之間的交情,真要說起來或許也就是朱溫稱帝的那一次,兩家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一同傳檄天下各大藩鎮,要求一同討伐逆賊朱溫。
不過那一次的聯手行動最終也只是草草結束,並沒有任何取得成果。
至於那之後,兩家就沒有什麼交情了;如今更是直接在戰場上相見,這就更加稱不上交情。
王宗壽和周宗二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