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第2/4 頁)
好處,反而容易讓人產生懈怠和安逸。”
……
敬翔列舉了很多理由,最後得出結論就是,吳國必然會在未來五年內,甚至是兩三年內就出兵北伐,不可能繼續拖延下去。
聽完這個分析之後,眾人頓時議論起來。
“若真是五年之內北伐,那麼到時候我國又該怎麼辦?”
“吳軍北伐的話,咱們有可能擊敗他們嗎?”
“有沒有可能與吳國再次議和?”
……
眾臣雖然不見得都敬重敬翔,不過對於敬翔的見識才幹大家卻是佩服的,對他做出的判斷也沒人站出來質疑。
即便是朱友貞信任的張漢傑、趙巖二人,他們也沒有質疑敬翔的判斷。
“夠了!如此吵鬧,成何體統?”見眾人議論紛紛,場面有些混亂,李振站出來呵斥道。
制止眾臣的紛亂後,他轉而看向朱友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吳王楊渥勢必不會拖延太久,還請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朱友貞嘆了口氣,滿臉憂愁的道:“卿讓朕早做打算,卻不知朕如今還能作何打算?”
一談到吳國北伐這件事,他心中就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原本以梁國的軍力,能夠擋住晉軍的南下就很勉強了,但一想到吳國隨時可能北伐,他的心中就感到十分沮喪。
只要吳國北伐,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將化為徒勞。
原本他還指望著拖延一日算一日,說不定吳國或者晉國內部突然發生什麼大變,讓梁國找到機會得以轉危為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
身為梁國的皇帝,他固然是中原至高無上的主人,掌握著無數人的生死,但同時他的身上也要肩負起常人難以想象的重任。
歷史上的他之所以在晉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會選擇自殺身亡,除了開封當時兵力空虛,難以防守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接連的戰敗讓他感到絕望。
正是這種絕望,讓他放棄了出逃外地,東山再起的打算;同時也放棄了據守城池負隅頑抗,堅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殺,將梁國推向最終覆滅。
而如今的梁國面臨的局勢比歷史上的梁國還要嚴峻,朱友貞身上肩負的壓力自然比歷史上的他還要大。
他之所以到如今還沒有崩潰,不過是心中還存了一絲僥倖而已,只要吳國還沒有北伐,還沒有打到洛陽來,他就還有一絲希望。
不過他心中的沮喪和頹然卻是一日比一日濃厚。
“昔日先帝全盛之時,王師範、趙匡凝等藩鎮盡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貞等亦懾服於先帝軍威之下,至於淮南楊行密,更不過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罷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國局勢竟是糜爛至此,這難道是上天厭棄朕嗎?”
聽朱友貞說出這麼沮喪的話,張漢傑心中一震,連忙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即便吳軍北伐,我軍也未必就不能擋住,陛下何必如此沮喪?”
朱友貞搖頭不語。
擋住吳軍的北伐?他可沒有半點自信。
梁軍能夠擋住晉軍,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地利,若非如此,晉軍早就南下了。
而南方的吳國實力不比晉國弱,梁國卻沒有一道黃河天險可以依賴;而且駐守南方的梁軍實力也遠遠無法與黃河防線的兵力相比,再加上吳國並沒有其他敵人牽制,可以集中力量北伐,可以說吳國能夠動用的兵力將會比晉軍更多。
在這種情況下,梁國又憑什麼來擋住吳國?
朱友貞越想越感到悲觀,見此情形,敬翔站出來大聲道:“陛下,臣以為吳國北伐難以阻擋,那麼陛下何不主動放棄中原,退守洛陽、關中之地?”
“什麼?主動放棄中原?”眾人一時間驚呆了。
“放棄中原?”朱友貞也有些驚訝。
“不錯,咱們現在的實力根本就不足以守住中原,反而為了中原之地不僅要與晉軍血戰,同時還要時刻防備吳軍北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主動放棄中原,退守洛陽、關中之地,讓晉國和吳國為了爭奪中原而征戰不休?”敬翔解釋道。
“這……”朱友貞顯然有些不能接受敬翔的建議,但又覺得似乎有些道理。
敬翔連忙又說道:“陛下,中原腹地無險可守,又要面臨晉國、吳國的兩面夾擊,在這種局勢下,即便是先帝尚在,也難以抵擋。而洛陽、關中都堪稱沃野千里,又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若是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