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第3/4 頁)
今隨著大捷的訊息傳來,李從頓時就坐不住了,他當即取來筆墨,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書信,打算勸說其父上表臣服,並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鳳翔。
而像靈州的朔方節度使,夏州的定難節度使等,他們派出的使者同樣一直停留在洛陽,打算觀望這一次晉吳決戰的結果,然後再定下一步的行止。
這些藩鎮的實力遠遠不能與岐王相比,而且他們也沒有太大野心,只想保住自己如今的地位,所以早在之前就已經上表吳國表示臣服了。
不過這一次的大捷訊息傳來,還是給這些使節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各自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將訊息傳遞回去。
總之,一石激起千層浪,吳軍大捷的訊息很快就引得四方雲動。
……
相比於吳國這邊的欣喜若狂,晉王李存勖在狼狽逃回河北後,望著眼前僅剩的數千殘兵敗將,心中悲憤莫名。
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形下,想要渡河逃命,這其中的危險性李存勖當然心知肚明。
他知道,一旦被吳軍半渡而擊,大軍折損過半都不是什麼稀奇事。
實際上他在渡河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就算損失掉一半的兵力,也要將另一半的人帶回河北。
然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殘酷,最終折損的兵力遠遠超出他的想象,晉軍負責斷後的大軍崩潰得太早了,未能擔負起應有的重任。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卻是因為他遭到吳軍蘇州炮的攻擊,在躲避之時卻讓吳軍抓住機會放出謠言,進而導致軍心大亂,大軍迅速潰敗。
“早知道渡河會遭到如此大敗,還不如拼死奮起一戰!”他心中欲哭無淚的想著。
當然,他也就這麼一說而已,要是真的發兵反擊,以晉軍低落計程車氣,即便拼了老命只怕也攻不破吳軍的防線。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軍的援軍將越來越多,吳軍水軍對河面的封鎖也會越來越嚴,最終就算想渡河也為時已晚,那樣一來損失只怕會更慘。
不管怎麼說,戰敗已經是既成事實,李存勖現在要想的是如何安定人心。
晉國平定河北本來就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民心遠遠談不上歸附,若是晉軍能一直保持大勝的話,那還沒什麼問題;但如今晉軍渡河與吳軍決戰,卻大敗而歸,等到訊息傳出以後,誰知道河北民眾會有什麼反應。
當然,相比於普通民眾,此時李存勖更加擔心的是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們。
晉國的制度延續了唐末的許多制度,尤其是在節度使方面,更是與唐末類似。
如今晉國的地盤,大多數都被分割給各個節度使在負責治理,雖說晉王的威權要遠遠大於唐末的中央朝廷,對地方節度使和刺史都有著極大的制約,但那一切都是建立在晉王手中握有強大軍力的基礎上的。
如今晉軍大敗,那些節度使們會不會趁機擴大自己的威權?甚至趁此機會鬧獨。立?
別的不說,潞州的那位昭義軍節度使李繼韜,此人在之前就已經處在半分裂的狀態了,不僅發動兵變囚禁其兄長,更是私自招募大軍,意圖對抗晉王,其人野心可見一斑。
不過那時候李存勖還忙著各方的戰事,鎮州尚未被攻取,河中府被吳軍圍困,楊劉、鄆州的戰事也在告急,各種因素牽制之下,最後李存勖也不得不向李繼韜妥協,任命其為安義軍節度留後,以稍加安撫,等待日後再做處置。
如今晉軍大敗而歸,若是讓李繼韜得知訊息訊息,只怕此人會進一步鬧分裂,甚至有可能直接與吳國勾結起來。
潞州便是後世的上黨地區,其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對李存勖來說,他決不能容忍這裡出現動盪,更不能容忍它落入吳國手中。
所以在狼狽撤回河北之後,李存勖終於下定決心,要趁著兵敗的訊息尚未洩露之前就果斷下手,爭取一舉解決掉李繼韜。
不久後,剛剛被李存勖提拔為安遠軍指揮使的石敬瑭便帶領著三百名騎兵,一路馬不停蹄的向著潞州趕去,至於他到底得到了什麼命令,又將如何執行這個命令,暫時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與此同時,李存勖又下令嚴密封鎖大軍戰敗的訊息,任何人若是膽敢洩露訊息,立斬不赦。
他也知道這樣做很難徹底瞞過天下人,但即便如此,至少也能延遲訊息的傳播,好讓他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可能發生的變故。
所以相比於吳國掌控的地盤和受其影響的勢力,晉國的領地上關於此戰的訊息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傳播開,相應的北方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