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第2/4 頁)
意義。
此番李存勖南下冒險,不僅折損了大量精銳將士,更是充當了一次“運輸大隊長”,給吳國帶來了大量優質的戰馬,若是他在得知這個訊息後,不知道他會有多麼的悔恨。
事實上,之前當晉軍快要潰敗的時候,李存勖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在被石敬瑭等人保護著逃往河岸邊時,他就下過命令,要求騎兵將士們立即將座下戰馬殺掉,以避免落入吳軍手中。
可惜那時候大軍一片混亂,李存勖的命令根本無法傳遞下去;便是成功傳遞下去,那些將士們都顧著去逃命了,只怕也沒多少時間去執行。
最終這些戰馬全都便宜了吳國。
楊渥當即下令,要求柴克宏必須儘可能的保護好這些戰馬,尤其是那些受傷的戰馬,必須照顧好,不能輕易放棄。
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
吳國武義十五年,晉天十九年,冬十二月,晉王李存勖率精兵數萬渡河與吳軍決戰,卻大敗而歸,折損將士三萬餘人。
吳軍大獲全勝的訊息,很快便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馬連夜送往洛陽。
得到訊息後,留守洛陽的太子和朝中眾臣等頓時全都沸騰了。
從去年八月決議北伐起,開始的時候吳軍還一路告捷,沒有遇到多大的困難就成功拿下洛陽,消滅了後梁;然而之後晉軍突襲鄆州的訊息卻給大家帶來了當頭一棒。
作為與吳國同等實力的強國,晉國果然是出手不凡,一下便奪取了鄆州;再加上晉軍過去多年的輝煌戰績,即便是太子楊炅和朝中百官等人對於此戰能否取勝也心存懷疑,至少沒有太多的自信。
而之後延續八個多月的圍城戰,更是讓大家望眼欲穿,不知道這次決定天下大勢的決戰到底會如何收場。
可惜他們前線的大戰都使不上力,只能在陳彥謙等大學士的帶領下,努力穩定後方,為前線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輜重供應。
如今,終於傳來大捷的訊息,朝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
楊炅當即就下令,要儘快將訊息傳遍各地,以安撫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當百姓們才剛剛從睡夢中醒過來時,洛陽的官差就已經敲鑼打鼓的在街上宣揚捷報的訊息了。
當初決議遷都洛陽時,楊渥同時還下令從江南遷移十萬百姓過來,以充實這裡的人口,如今移民的命令基本得到落實。
那些從南方遷移過來的民眾,原本對此還頗有微詞,認為江南的環境更加安穩,洛陽卻處於前線,萬一與晉國決戰不利,他們就有可能陷入戰亂之中。
如今得到大捷的訊息,這些人頓時放下心來,一個個都在高呼萬歲。
而洛陽原本的百姓,他們之前處在梁國的治理之下,陡然間變成了吳國的子民,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隔膜。
好在楊渥任命的洛陽尹等官員,大多都勤政愛民,對待百姓比原來梁國的官員還要好得多,所以大半年時間下來,這些百姓也基本接受了吳國的統治。
如今又收到大捷的訊息,民心頓時更加安穩下來,不再為將來的局勢感到擔憂。
與此同時,在洛陽城中還有另外一批人,在得到吳軍大捷的訊息後頓時就坐不住。
這其中,岐王李茂貞之子李從的反應最為激烈。
岐王這人向來重武略而輕文治,而李從卻剛好相反,對於文治很感興趣,對於武事卻沒什麼興趣。
今年年初的時候,李茂貞派他出使吳國,一來是讓他交好吳國,二來也是為了讓他暗中觀察吳國的實力。
其中前一個目標很容易的就達到了,楊渥對他的到來非常歡迎,而且聽說他喜好文史後,還特意請了一些大儒來陪同他,又允許他去吳國的國子監等地方參觀學習等。
吳國的文治在當今天下乃是做得最好的一處,別說是岐王麾下,就是晉國、蜀國,以及以前的後梁,在這方面都遠不能與吳國相比。
李從到了這裡後自然大為欣喜,深深被這裡的一切所吸引,覺得這裡才應該是他理想中的國度。
在他給李茂貞的信件中,著實為吳國說了不少好話,甚至還斷言說,能一統天下者,必定是吳國。
李從還趁機勸說李茂貞親自來朝,至少也要派出更正式的使節來表達臣服之意。
可惜之後晉國大舉來襲,戰事又陷入僵持中,再加上李茂貞一世梟雄,讓他直接向吳國臣服,他心中也有些不大樂意,所以此事就暫時停了下來;而李從也一直留在了洛陽。
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