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3/4 頁)
,然後找個安穩的地方,順便,看能不能把自己的家眷從京裡給偷渡出來。顏肅之肯定不會這麼搞!哪怕顏肅之中二了,楚氏還到了昂州呢,那位“阿嫂”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怎麼會因小失大、為人作嫁?單從聯姻的角度來看,這門婚事就不划算!
想了一想,鬱陶還是寫了個摺子,給顏肅之辯解一二。他是覺得,顏家不會這麼蠢。同時,也是對虞喆失望了。鬱陶自混,雖然是個武夫,卻很羨慕士人的生存方式,是以對妻子也頗為敬重。他按照士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忠於高祖,忠於先帝,也忠於虞喆。只是士人之忠心,它經不起折騰,士人忠誠的最高標準是仁,不是哪一個人。它不認人的。士人求的是道,不是為某個人而活。
他們相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相信朝代是會更替的,相信德衰則鼎移。以鬱陶對虞家的感情,他不會拼命攔著別人不去搞死作死的虞喆,但是會盡力在事情結束之後,保住虞家一絲血脈。【1】
既存這麼個心,鬱陶對接下來的各種訊息便都淡定了。
什麼“門桓被誅,越太常全家被蔣廷尉咬死了,越太常及其十六歲以上子獲誅,籍沒其家”,什麼……“虞喆被廢了,趙王登基”,什麼“趙忠死了”,又或者“糧草改為半月一支”。鬱陶統統很淡定了。
這個皇帝他舅挖元勳之墳的荒誕年代,還有什麼不能發生的?正是這一件事情,徹底寒了鬱陶的心。因為流言,就讓功臣曝屍荒野,鬱陶也是人,也會想,“萬一這事兒落我頭上,那……”
所以,他只是靜靜上表祝賀新君,卻又提出,虞喆還是得“奉養”的。然後就默默地……接見了南宮醒。
見了鬱陶,南宮醒也嚇了一跳——顏肅之上一回派去的信使,鬱陶根本就沒見著。估計,半路上可能就折了。
與此同時,濟陽王打出了正義的旗號,要“匡扶社稷”,說京城這些貨,你們妄行廢立實在是太可惡了,趙王是“僭位”,濟陽王他要來“反正”。京城這裡,日盼夜盼,等著鬱陶回師呢!這才發現,好像是被昂州給忽悠了……
作者有話要說:【1】其實孟子說魏齊而放棄周天子,與儒家的學說並不是相悖的。肯定有周天子已經失勢的原因在內——周天子同意了也沒用,諸侯不鳥周天子。但是吧,儒家的學說裡,君之上,還有天。
《孟子·萬章上》——
(第五)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第六)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孟子的思想裡,透著一股濃濃的“君主也不是老大”的民本思想,卻又藉著“天意”來表達。天讓你下臺,你就該下臺。
孔孟之道,沒那麼狹隘來的。以前多有誤解。真正的儒家,是相當實用的。 只是後來漫長的歷史中歪解的人太多了……後來說的儒教,跟原本的意思,越離越遠。大家反的孔教,未必就是孔孟的本意,反的更多的是後世腐儒的擅自更改。
說起來,孔子是宋國的貴族,宋國是子姓,始祖是商紂的哥哥微子。孔子是微子的弟弟微仲的後裔。照這麼算,孔子跟周王室還有那麼點世仇。
孔孟之徒追求的是仁者之道,是禮,是秩序。所以有的時候,朝代更替,很多人都會平靜的接受。
當然,如果遇到清兵入關,剃髮易服那樣的,反抗得不要太激烈,殉國的人也是相當多的。又比如崖山之戰,殉國者眾多,文天祥國滅了也不肯降。包括朱棣靖難的時候,雖然不是異族統治,他也是對禮法文明的破壞,所以才會遇到士人那麼激烈的反抗。
但是,放到隋末,楊廣這個熊皇帝沒把握好全域性,天下一起反他,反了也就反了(……),誰叫他沒有治理好國家呢?李家因為是舊臣,所以被挖了祖墳,這個……陰某人手段狠了點,倒也是一種立場。同時,兵變殺掉他的宇文化及,因為是楊廣的大臣,家族受楊廣之恩甚多,還是被視作反賊的。連李家都將他們家當成逆賊。
連《三字經》裡都說,“君則敬,臣則忠”。
這個事兒怎麼說呢,如果本朝亡了,像李彥這樣不仕新朝的,大家肯定敬佩。但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