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低,用很少的錢買走。這就是每天每時發生在市場上的討價還價的現狀。
在一賣主甲和一買主乙之間的“賣—買”博弈中——這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假定透過討價還價後確定了一個價格,在此價格下,賣者賣成後獲得的效用為6,賣不成的效用為0;買者買成的效用為4,買不成的效用為0。而如果他們之間的交易不成功,無論是買主還是賣主都要再等待下一次的討價還價,假定等待和討價還價的成本均為1,則支付矩陣為:
乙 買成 買不成
甲
賣成 6,4 5,0
賣不成 0,3 0,0
從這個矩陣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雙方買賣不成,枉費了許多討價還價的時間和精力,而結果雙方都是0,顯見這個結果是不好的。而其他兩種情況幾乎不存在,因為一方買成或一方賣成,那可能是對第二個賣主或買主而言了,就同樣一對組合而言,就只有(0,0)和(6,4)這兩種結果。我們一眼就能看出,買成和賣成的結果是最好的,是買賣雙方都想爭取的一種結果,所以這個結果就是納什均衡。
我國研究納什均衡的專家謝識予博士用口語式的話說清楚了什麼是納什均衡:“給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給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最好的策略。”
納什均衡是一種雙方都認為最好的策略,那麼也就是雙方都認為只要執行這種策略,就是“有錢大家賺,有利大家得”的兩好策略。我們再拿蘇聯和美國處於冷戰狀態的時代來說,美方認為是把蘇聯的社會主義集團整垮,而自己的資本主義集團空前發展是最好的;同樣,蘇方也希望把美國的資本主義集團整垮,讓社會主義統一世界是最好的,但一旦核戰發生,可能就兩敗俱傷,兩大陣營齊毀,反而是大家都退一步,把核武器封鎖了,共同宣誓不再使用,才是共同的最好策略。因此,納什均衡是雙方互相讓步。
讓我們再來談一談孫權在曹操大兵壓境時是如何決策的。
諸葛亮用一番大話嚇住了孫權,也激怒了孫權。於是孫權拂袖而起,退入內堂。魯肅因此埋怨孔明為什麼要誇大曹操的力量,孔明說出用意,魯肅便到內堂再請孫權,並告訴孫權:“我亦以此責備孔明,孔明反而笑主公心胸太小,不能容物。破曹策略,在他的胸中,只是不肯輕言,主公何不再去求他?”這樣,孫權只得又出來與孔明敘話。
孫權說:“曹操他平生最痛惡的人,就是呂布、劉表、袁紹、袁術、我和劉備。現在前面這些人都已經死了,只剩下我和劉備。我不能拿我祖宗的這塊地方送給曹操,但是劉備他剛吃了敗仗,還有抵抗能力嗎?”
重要的是策略選擇能力(2)
諸葛亮說道:“你別看我們主公新敗,但是關雲長手中還有精兵萬人,劉琦率領江夏士兵,亦不下一萬。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是疲憊不堪,這時已到了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程度。況且北方計程車兵,不習慣水戰。荊州士民雖然投降了曹操,心裡不服。如果您與我們家主公協力同心,必定會破了曹軍。曹操軍隊被打回去了,荊州、東吳的勢力強盛,那三足鼎立的形勢就形成了。”
孫權聽了十分高興,決心抗擊曹操。
在孫權與諸葛亮的這一番對話中,他們各自講出了必須抗曹操的道理和他們存在的優勢。
孫權認為,曹操有幾個最憎恨的人,他與劉備都是列入曹操“黑名單”裡的,所以一旦失敗,曹操是不可能放過他的。他擔心的是劉備新敗,是否還有抵抗能力。
孔明認為,曹操的兵已疲憊;新得到的荊地民眾不服;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北方人不習慣於水戰;而劉備雖敗,但是實力並沒有損傷。有這幾個條件,只要孫劉兩家聯合起來,必定能打敗曹操。
後來周瑜夜裡去找孫權談話,講的也是這樣一番道理,這樣,孫權的決心就更加堅定了。
易中天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提到了赤壁之戰中曹敗、孫劉勝利之時,他講出的是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是疫病流行,曹軍已經得了某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喪失了戰鬥力;
第二是曹軍不習水戰,它本來是北方的軍隊,不善於打水戰;
第三是曹操料敵不周,就是沒想到會碰上孫劉聯軍,他輕敵了;
第四是狹路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