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4 頁)
境的變遷。當組織內部或外部環境發生改變,使情勢變得較為複雜時,因為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個體或群體為求某種必定的結果必會從事某種政治行為;
(4)非預先規劃或非程式化的決策。由於該類作決定的情境會產生模糊的狀況,因此,也提供組織成員從事政治行為的機會;
(5)組織成員角色模糊。當組織成員的角色模糊時,即代表他的工作行為或內容未受到明確的規範,因此,成員從事政治行為時,其範圍與性質受到的限制較少;
(6)組織成員壓力較大。當組織要求成員的績效太高時,成員為求達成績效,可能就必需採取政治行為,否則無法達成組織的要求;
(7)績效考評制度不明確。當組織的績效制度不易做到客觀時,成員愈有可能進行政治行為,因為主觀的考評會產生模糊感。另外,如果採用單一的考評標準,則易出現鼓勵成員往考評導向的方面去表現,而忽略其它重要的職責。又如考評的時間間隔拉得太長,則成員就愈不必為其政治行為負責;
(8)強調零和的競爭。所由零和的競爭是指,總數不變,有人拿得多,必有人拿得少,就是“我贏則你必輸”或“你贏則我必輸”的情形,在這種組織文化中,鼓勵成員彼此競爭,以打敗別人來突顯自己,因此,極易產生政治行為。
由於政治行為是組織中無法避免、也不一定要避免的事實,因此與其企圖消滅它,不如積極地建立合乎道德及倫理的規則,使政治行為能對組織有正面的貢獻。那些能夠尊重所有被政治行為影響的團體或個人、能堅守正義原則、符合組織目標的政治行為,被認為是道德的,否則就是不道德的。
當然,減少政治行為是必要的,技巧為:
(1)公開的溝通:讓稀少資源的情況為大家所知,如此可避免某一個人控制資訊;
(2)降低不確定性:使組織的目標及環境的模糊性降低;
(3)知己知彼:領導者若能瞭解政治行為發生的原因與技巧,則較易掌握政治行為的運作。
【互動作用分析TA】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