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用;但缺少個人權力,職位權力也孤掌難鳴。有些管理者為了顯示職位權力的尊嚴,故意拉開與下級之間的心理距離,擺足架子,眼睛向上,反而造成了脫離下屬的後果,喪失了領導權威信。
3、影響權力的其它因素
影響權力的最大因素,當然就是組織賦予的職位,它代表了與下屬之間的等級關係。不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權力是一種基礎的結構現象,也就是說,影響權力的因素不只是職位這一種,還有其它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對權力的影響,即使某個個體或群體沒有被賦予權力,或者權力不夠大,他們還可以因為以下因素而具有對他人的影響力。
(1)資訊。當個體和群體能夠控制當前活動的資訊,能夠提供決策所需要的資訊,或能夠獲得未來事件和計劃的資訊時,他們就擁有巨大的權力去影響他人的行為;
(2)資源。那些能夠提供組織最難獲得的資源或最關鍵的資源的個體和群體,往往擁有對他人的影響力,“誰有金子誰決定規矩”;
(3)決策。那些能夠影響決策過程和結果的個體和群體,自然就很微妙地擁有了很大的權力;
(4)渠道。能夠擁有資訊採集渠道、資源供應渠道、參與決策渠道的個體和群體,即使在某一特定時間或地點沒能提供資訊、資源,沒能影響決策,只要他們的這些渠道還存在並且可用,他們對他人的影響力就依然存在;
(5)能力和努力。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和努力能夠彌補上司或他人,他就獲得了對上司或他人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在組織中也是很常見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權術】
權術就是運用權力的策略、藝術。
組織行為學權威、美國聖迭戈大學管理學教授斯蒂芬&;#8226;P&;#8226;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根據研究,發現七種權術。
(1)論理:根據事實和資料,表達合乎理性的意見;
(2)逢迎:在提出要求前,先利用奉承的方式表示友善,並透露謙卑的一面;
(3)聯盟:獲得組織中他人的支援,以擁護其要求;
(4)談判:藉由利益交換的手段來協商;
(5)獨斷:採用直接而強硬的方式;
(6)高層權威:獲得組織高層管理者的支援;
(7)威脅利誘:運用獎賞或懲罰來迫使對方就範。 。。
【政治行為】
羅賓斯認為,組織行為學中的政治行為是“那些非員工本身職責所需從事的,卻足以影響或試圖影響組織內有利與不利事物的分配的活動”。
也有學者進一步解釋說,政治行為是指在情況不確定、有利害關係的資源大量缺乏、單位之間的利益衝突、或介入團體勢均力敵時,組織成員運用某種策略或手段,以爭取、提升或維持權力、地位及其它資源,或企圖影響組織中利害相關事務的分配情形,從而得到其所期望的結果,此種行為有時會損及組織其它成員的利益。
在中國,習慣將政治行為稱為“玩弄權術”、“搞辦公室政治”。
助長政治行為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和組織因素兩大類。
1、個人因素
(1)個性特徵。具有高度自我監督、內控型性格、冒險傾向、及高度權力需求的人,較可能從事政治行為;
(2)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主義。信仰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思想的人,會將他人視為達成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會設法操縱他人。馬基雅維利的信仰者大多具有這樣的特徵:在人際關係上使用欺詐和策術,對他人的性情持譏諷的觀點,忽略傳統的道德。他們相信,操縱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講他們喜歡聽的話,任何完全信任他人的人是在自找麻煩,除非對己有利否則不要向任何人說明做某事的理由,諂媚、奉承重要的人是聰明的做法。
(3)成功期望。如果認為採用政治行為取得成功的機率要大,就有可能冒險實行政治行為。
2、組織因素
(1)模糊的目標。當組織的目標模糊時,組織成員易於組織目標的掩護下追求個人的私利,因此,模糊的目標正是為政治行為提供一個活動場所;
(2)資源的稀少。當組織的資源短少時,就必須對分配做出決定,組織成員為獲取自己認為應得的或需求的資源,政治行為自然就會出現;
(3)組織或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