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4 頁)
標的比較,以及培訓專案計劃調整或是否實施的建議。
3、評估的內容
(1)培訓前的評估:培訓需求,學員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學員的工作績效和工作行為,培訓計劃;
(2)培訓中的評估:培訓組織準備工作,學員參與培訓情況,培訓內容和形式,培訓講師和培訓工作者的工作情況,培訓進度和中間效果,培訓環境和培訓設施;
(3)培訓後的評估:培訓目標達成情況,培訓效果和效益,培訓工作者的工作績效,企業經營業績變化。
【系統型模式】
這一模式源於美國陸軍教學訓練,流程為:
(1)培訓需求分析;
(2)培訓課程設計;
(3)培訓日程安排;
(4)培訓實施;
(5)培訓效果評估。
英國的培訓專家對美國的系統型模式進行了發展:
(1)確定學習需求;
(2)確定學習目標;
(3)決定培訓戰略;
(4)設計和計劃培訓;
(5)執行培訓;
(6)評價學習。
系統型模式有兩個共性的特點,一是培訓應被看作一系列連貫的步驟,二是培訓需求的確定可以在一個適當的階段引入到培訓迴圈中。這些模式或是以對個人或組織的培訓需求進行全面調查為依據,或是以對組織既定的整體目標的理解為依據。當然,也包括以二者的結合為依據。
系統型模式的價值在於,它確實使培訓者認識到有結構、有規則地從事培訓的重要意義,最重要的是它強調了對培訓活動實行有效評價的地位,以及它可以帶給培訓過程其他環節的益處。然而,它顯然還沒有達到能夠解決實施最佳培訓的實際問題的程度,具體地講,它並未表明培訓智慧在“開發供應領先能力”方面應該起到的積極作用,也沒有考慮到將現代培訓職能深植於組織的必要性,沒有闡明它與培訓實施中相關各方之間的關係。
【過渡型模式】
哈莉&;#8226;泰勒對系統型模式提出了批評,提出了一個修正後的過渡型模式,他將其描述為公司戰略和學習的雙環路。內環仍然是系統型模式,外環則是戰略和學習:
(1)遠景(期望設想);
(2)使命(組織存在的意義);
(3)價值(對前兩者的易理解的解釋);
(4)非系統性探索;
(5)實現。
泰勒的過渡型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型,但卻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他保留了系統型模式作為培訓指南的誘人之處,同時又將培訓放在了一個更廣泛的企業背景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