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4/4 頁)
家國民收入分配問題進行研究時,發現收入少的佔全部人口的大部分,而收入多的卻只佔一小部分。他將這一關係利用座標繪製出來,就是著名的“帕累託曲線”。1951年,管理學家戴克將其應用於庫存管理的作業成本控制(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使帕累托法則從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反映和描述發展成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
ABC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可概括為“區別主次,分類管理”。它將管理物件分為A、B、C三類,以A類作為重點管理物件。其關鍵在於區別一般的多數和極其重要的少數。ABC分析法包括“開展分析”與“實施對策”兩個基本程式。
1、開展分析——區別主次
(1)收集資料。確定構成某一管理問題的因素,收集相應的特徵資料;
(2)計算整理。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並按要求進行計算,包括計算特徵數值,特徵數值佔總計特徵數值的百分數,累計百分數;因素數目及其佔總因素數目的百分數,累計百分數;
(3)根據一定分類標準,進行ABC分類,列出ABC分析表。各類因素的劃分標準,並無嚴格規定。習慣上常把主要特徵值的累計百分數達70%~80%的若干因素稱為A類,10%~20%區間的若干因素稱為B類,10%左右的若干因素稱C類。A類因素通常佔累計因素數目的5%~15%,為主要因素或重點因素;B類因素佔累計因素數目的20%~30%,為次要因素;C類因素佔累計因素數目的60%~80%,為最次要因素。ABC分析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全部因素逐個列表的大排隊式,適用於因素數目較少的分析專案;另一種是對各種因素進行分層的分析表,適用於因素數目較多,無法全部排列於表中或沒有必要全部排列的情況。列表時要先按主要特徵值進行分層,以減少因素欄內的項數,再根據分層結果將A類因素逐一列出,進行個別管理;
(4)繪製ABC分析圖。以累計因素百分數為橫座標,累計主要特徵值百分數為縱座標,按ABC分析表所列示的對應關係,在座標圖上取點,並聯結各點成曲線,即繪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