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視精神獎勵,就應區分情況,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
(3)小步子前進,分階段設立目標,並對目標予以明確規定和表述。對於人的激勵,首先要設立一個明確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時,才能進行衡量和採取適當的強化措施。同時,還要將目標進行分解,分成許多小目標,完成每個小目標都及時給予強化,這樣不僅有利於目標的實現,而且透過不斷的激勵可以增強信心。如果目標一次定得太高,會使人感到不易達到或者說能夠達到的希望很小,這就很難充分調動人們為達到目標而做出努力的積極性;
(4)及時反饋。所謂及時反饋就是透過某種形式和途徑,及時將工作結果告訴行動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勵效果,就應該在行為發生以後儘快採取適當的強化方法。一個人在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後,即使是領導者表示“已注意到這種行為”這樣簡單的反饋,也能起到正強化的作用。如果領導者對這種行為不予注意,這種行為重複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須利用及時反饋作為一種強化手段;
(5)正強化比負強化更有效。所以,在強化手段的運用上,應以正強化為主;同時,必要時也要對壞的行為給以負強化,做到正負結合。
強化理論只討論外部因素或環境刺激對行為的影響,忽略人的內在因素和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具有機械論的色彩。但是,許多行為科學家認為,強化理論有助於對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引導。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Heider)的有關社會知覺和人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說明和推論人們活動的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這個理論來理解、預測和控制他們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後來的研究者們應用歸因理論來改變人的知覺和認識,從而進行強化,最後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所以也叫認知理論。
1、歸因理論研究的問題
(1)關於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係,包括內部和外部原因;
(2)社會推論問題,即根據行為及其結果對行為者的穩定心理特徵、素質或個性作出合理的推論;
(3)期望與預測,即從一定的過去行為及其結果預計在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什麼行為。
歸因理論認為,“堅持”是成就行為的主要特徵,對於前一段行為的因果關係的分析推論將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以後的行為,成就的獲得有賴於對過去是成功或失敗的不同歸因。
2、歸因的型別
(1)內部歸因:把行為的結果歸結為內因;
(2)外部歸因:把行為的結果歸結為外因;
(3)直接歸因:把行為的結果歸結為直接原因;
(4)間接歸因:把行為的結果歸結為間接原因。
3、正確歸因的三大因素
(1)區別性:一個人是否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如果一位員工遲到了,但他平時並不經常遲到,說明今天的遲到行為與平時的行為區別性高,今天的遲到就可以作外部歸因(確實是因為堵車);
(2)一致性:每個人在相同的情境下是否都有相同的行為。如果相同路線的員工都遲到了,一致性很高,那麼這位員工的遲到行為可以作外部歸因(確實是因為堵車);
(3)一貫性:一個人是否無論何時都有同樣的行為。如果一位員工經常遲到,一貫性高,那麼今天的遲到就可以作內部歸因(他說堵車是在撒謊)。
不同的歸因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性,進而影響行為和績效。對過去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會影響將來的期望和堅持努力的行為。針對某一結果,人們一般會在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務難度、運氣機會四個方面進行歸因。
【期望理論】
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8226;弗魯姆(Victor 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期望理論,也叫期望機率模式理論。
1、期望理論的四個假設
(1)個人與環境的組合力量共同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僅有其一是不可能決定行為的;
(2)人們自己決定在組織中的行為,規章制度並不能真正限制人的行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