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局透過社會的、心理的手段使工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而工人透過提高生產效率給予回報。其邏輯是“滿意的工人才是有效率的工人,令人滿意的組織才是有效率的組織”。
“社會人”注意到了員工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使人性在管理中第一次得到較大的尊重。在此假設指導下的管理實踐成為最早的“人本管理”實踐。
【自我實現人假設】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在《人類動機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其中最高需要為“自我實現需要”,並對“自我實現人”的特徵進行了描述。
1957年,美國管理學家道格拉斯&;#8226;麥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1906…1964)在11月號的美國《管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企業的人性面》一文(1960年以書的形式出版),將以往的管理理論(主要指科學管理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對人性的認識概括為“經濟人”假設,把基於經濟人假設的管理理論統稱為“X理論”,同時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自我實現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設,並將建立在此假設基礎上的管理理論稱為“Y理論”。
“自我實現人”的人性假設認為:
(1)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多數人天生勤奮,會快樂自然地工作;
(2)多數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人們對組織目標的參與程度,同獲得的報酬直接相關;
(3)多數人會主動承擔、尋求責任;
(4)多數人都是富有想象力、智慧和創造力的,相當多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
(5)人有追求滿足慾望的需要,員工的自我實現傾向與組織所要求的行為之間並沒有矛盾,只要管理適當,人們會把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結合起來;
(6)人們並非必然對組織目標產生牴觸和採取消極的態度,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不適當的組織壓力。
自我實現人假設比“社會人”假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