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的過程,把符合人的目的的行動分成兩類:
(1)猶豫—抉擇型。為了進行理性的決策,必須在做出決策之前,猶豫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必須集中考慮備選行為、有關環境和後果的知識以及預期價值。但是由於人的有限理性,抉擇發生前的猶豫有可能導致放棄行動;
(2)刺激—反應型。人腦不可能考慮一項決策的價值、知識及有關行為的所有方面,但人類過去的學習、記憶和形成的習慣會使得人們遇到有關的刺激時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樣人們就用不著在進行每次新的決策時都必須對外部環境重新做出反應,可以只考慮某些因素去忽略其他的一些因素,這樣就可以使決策更加合理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Rational…economic man)又稱為理性—經濟人、實利人、惟利人。
這種假設起源於享樂主義,再經19世紀合理主義的影響而形成。早期以18世紀亞當&;#8226;斯密(Adam Smith)等一批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為代表,比如斯密認為,經濟生活中追求完全的個人利益是自然的、正當的原動力(1776);管理實踐中則以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1856…1915,一譯泰羅)為代表。
1957年,美國管理學家道格拉斯&;#8226;麥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1906…1964)在11月號的美國《管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企業的人性面》一文(1960年以書的形式出版),將以往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人性認識概括為“經濟人”假設,並將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管理理論統稱為“X理論”。
麥格雷戈對經濟人假設描述如下:
(1)多數人十分懶惰,他們總想方設法逃避工作;
(2)多數人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指導;
(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方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
(4)多數人幹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工作;
(5)只有少數人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剋制感情衝動,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擔當管理的責任。
麥格雷戈指出,管理中的“胡蘿蔔加大棒”正是基於這種人性假設。在對經濟人假設進行分析和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自我實現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工作積極性背後的經濟動機,以這種假設為基礎的企業管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剛剛起步的時代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這種人性假設顯然已經不符合現實的人性和管理的需要。 。。
【社會人假設】
澳裔美籍行為科學家、哈佛商學院教授、行為科學理論的創始人梅奧(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與美國學者羅特利斯伯格(Frita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於1924…1932年間在美國芝加哥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了長達九年的“霍桑實驗”,發現了人的社會性。梅奧批評了大衛&;#8226;李嘉圖關於人的“群氓假設”,提出了“社會人(Social man)”假設。他們認為:
(1)影響人的積極性的因素除了物質因素外,還有社會的心理因素,從根本上說,人是由社會需求引起工作動機的,並且透過與同事的關係而獲得認同感;
(2)生產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員工計程車氣,而士氣取決於家庭、社會生活及企業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否協調一致;
(3)企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他們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範,對其成員有著很大的影響;
(4)工業革命與工業合理化的結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義,因此人們只能從工作上的社會關係去尋求工作的意義;
(5)員工的工作效率隨著上司能滿足他們社會需求的程度而改變。
按照“社會人”的認識,企業中的工人就不再是單純追求工資和獎金的經濟動物,不再是為了獲取最大經濟利益而被動地按上級指令行事的機器或機器的附屬物。企業中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有利於工人心理的滿足,而滿足能提高生產效率。即管理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