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學好哲學,終身受益”,我們應當牢牢記住,並且付諸行動。
所謂“只唯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只唯實”的精髓是要發現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絡即規律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要做到“只唯實”,就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決反對因循守舊。要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努力使主觀和客觀相一致,理論和實際相統一;還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反對簡單化、絕對化,正確處理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一刀切”、“簡單化”、不做具體分析,都是形而上學,都是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
二、交換、比較、反覆
“交換、比較、反覆”是辯證法原理的具體運用。陳雲同志認為,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根據全面的實際,而不是片面的實際。為了全面,必須集體討論,彼此啟發,不同的意見互相比較,包括正確和錯誤的比較。交換、比較不是一次就可以了,要反覆進行,這樣認識才能更全面、更準確。所以說,“交換、比較、反覆”是一個相互聯絡的過程,是達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基本途徑。
所謂“交換”,就是多方面聽取意見,包括同級的、上下級的、幹部與群眾的等各方面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交換”中取長補短,達到思想認識的統一,全面地看問題。陳雲同志主持會議、研究重要問題,總是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志把觀點擺出來,暢所欲言。對各種意見包括一些極端的意見,他都仔細推敲。客觀事物是複雜的,每個人囿於自己的經驗、知識等不一定都能看得那麼全面,不“交換”就容易產生片面性。互相“交換”總會更全面一些,更容易看到和抓住事物的本質。我們犯過的一些錯誤,並不是主觀上想把事情搞壞,就是因為看問題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實際當成了全面的實際。領導幹部尤其要注意同別人交換意見,特別要善於聽反面的意見。
所謂“比較”,就是在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劃時將各種方案進行對比,辨別是非,判斷優劣,作出最好的決策,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種基本方法。透過比較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把情況搞得更清楚,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所有正確的結論,都是經過比較的。”不經過比較,就看不清事物的發展程度,看不清要害和本質。要進行多方面的比較,上下左右、前前後後都要比一比、看一看,把各種可能性和問題都做個比較。“多比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要注意可比性,拿性質不同、起點不一、發展過程毫無共同之處的不同事物去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第13節,
所謂“反覆”,就是在一般情況下,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覆考慮的空間,多想想、多聽聽、多看看,經過這樣多次的認識和實踐,達到對事物正確的認識。為什麼要有一個反覆的過程?“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對於有些問題的決定,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就可能發現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在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新的矛盾,這就需要擺一擺,把情況弄得更清楚一些,吃得更透一點。即使沒有不同意見,還要自己設想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並有應對的計劃和準備,這樣,出現問題時就可以避免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前的計劃和準備,就難以取得預想的勝利。“反覆”,“最要緊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反覆認識。凡是正確的,就堅持和發展。如果發現缺點就加以彌補,發現錯誤就立即糾正。總之,判斷,行動,再認識,修正之,這樣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陳雲同志所講的反覆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生動表述。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無止境的接近,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每迴圈一次認識就深化一步、提高一步。
三、“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毛澤東一再教育全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陳雲同志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他有一句名言:“我們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他強調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