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曹操採納司馬懿之計,一面調五萬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聯結東吳,叫孫權暗襲荊州。那時,東吳守將是大將呂蒙,很厲害。關羽為防呂蒙,留下重兵防範,呂蒙難攻。這時,陸遜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將軍辭職,關羽一定中計。’呂蒙依計而行,關羽果然中計,便把荊州重兵調來攻打樊城。結果,呂蒙率吳軍攻破荊州。關羽被迫走麥城,被吳軍設計俘虜並殺害。後來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匆忙上陣,對部下過於苛刻,大醉之後被部下所殺。劉備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劉備把他的孩子阿斗託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白帝託孤’……”
女兒還要問,我說:“別急,三峽路上有無數三國故事,到宜昌再說吧。”
我想,經過了荊州之行,女兒會對“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教訓記一輩子。
我們在船上游三峽,女兒不由感慨萬千,想不到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和歷史這麼貼近,和那些她崇拜的偉人走在同一條路上,感慨萬千、刻骨銘心,非常難忘。
我也難忘遊三峽的那天晚上,我們披著月光,在甲板聊天的愜意。我們談論著從三峽上走過的歷史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等文豪,諸葛亮、關羽、張飛、呂蒙、馬謖等文武戰將,興致盎然。
女兒朗誦起李白的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妻回味著這首名詩,說:“我記得,1958年春天,毛澤東遊長江三峽,船到白帝城下時,也曾興致勃勃地吟誦過這首詩。”
我感慨地說:“長江是中國文化之江,也是中國文化人之路。走在三峽中,就是走在歷史中。人人在這裡淨化和昇華。”
女兒激動地叫起來:“長江三峽,我們來了!我們來了!”
船至奉節,女兒說:“江姐的丈夫彭詠梧就犧牲在這裡。”
《紅巖》是我們推薦女兒看過的書,也是震撼我們自己的書。我說:“聽說,他的墓就在這裡。到重慶之後,咱們可以去渣滓洞和白公館看一看。”
“一定去!”女兒懇切地說。早在北京計劃行程時,她就要求過了。在重慶只有一天的時間,我們去了紅巖村,又去了渣滓洞和白公館。我發現,女兒瞪大了眼睛,仔細地觀察這獄中的一切。到了江姐被關押的牢房,她的步子放慢了,一會兒乾脆停在那裡,逐字逐句地讀說明文字。
女兒低聲問:“江姐她們為什麼不怕折磨?怎麼連死都不怕呢?”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我輕輕答道。
“今天的人能做到嗎?”
“能,但要修煉很久才能。”
女兒沉默了一會兒,說:“回家後,我要再看一遍《紅巖》。”
後來我們又去了眉山縣遊覽了三蘇祠。
說心裡話,在所有去過的地方當中,我特別希望女兒來一趟三蘇祠,因為蘇東坡是我最欣賞的詩人,並且視為最可借鑑的人生楷模。
女兒讀蘇東坡的作品不算太多,不明白我為何如此推崇這位一千多年前的文豪。我告訴她:“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用英文寫了一部《蘇東坡傳》,對這位北宋詩人的曠達人生給予極高評價。林語堂說他歷經坎坷,卻總是熱愛生活,富於創造,‘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聽我這樣說,女兒對蘇東坡的興趣也濃厚起來,默誦蘇東坡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四川之行結束了。女兒快18週歲了,我想這些經歷對於女兒來說,是在讀一本無字的書。把讀有字的書和讀無字的書結合起來,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藝術文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我想這才是讀書的真正奧妙所在。
真正讓孩子讀“活書”,多帶孩子出外體驗書中的世界,我的教育建議是:
有計劃安排外出旅遊。父母應該充分利用節假日有計劃地安排外出旅遊,重要的是要結合孩子最近看的書,帶孩子到實際生活中體驗、參觀,避免書呆子氣。當然要考慮孩子的意願,問問孩子的意見。
鼓勵孩子利用讀物。許多介紹社會知識和科普知識的書籍有使用的價值,父母要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利用這些知識。孩子讀了地理讀物後,在旅遊時可以讓孩子來制定旅行路線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