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巴�欠襯鍘被頡鞍諭焉�鈦沽Α本統晌���畝戀哪康摹�
放鬆的需要。調查表明,現代兒童在需要放鬆、娛樂的時候,他們一般選擇聽音樂和看電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兒童選擇讀書。
消磨時間的需要。一般在假日和休息日,且兒童沒有發現合適的遊戲夥伴,常常感到“沒什麼事可做”的時候,便依賴讀書來度過這段時光。
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終身受益
2006年04月12日13:40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熟悉我的人,都瞭解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我11歲瘋狂讀文學,便立志當作家,結果一輩子與文學結緣。看書已經成為了我極大的樂趣和習慣,我每到一個城市,必到的地方就是書店。我經常出差、出國,在我的行囊當中一定會放上幾本書。放一本書在身邊很踏實,坐幾天車我都不覺得寂寞。
回憶自己的成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兒童小說《苦牛》,是作家胡景芳創作的。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記憶猶新。小說寫的是東北的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苦牛和地主家的孩子比賽,人家有毛驢,苦牛有狗,這個窮孩子騎著狗跑。這隻狗特別爭氣,地主家的毛驢竟然都比不上。地主老想要這隻狗,苦牛不給,最後這個地主拿一根鐵絲掐住狗脖子,狗吃不了東西,竟然被活活餓死。我直到現在都能想起來苦牛和地主孩子比賽的情節,會不由想到苦牛那雙眼睛,想起那隻狗,可以說這部小說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為是在童年時看的小說,就會特別難忘。所以說在童年時代,特別需要多接觸兒童文學,因為這種美好的故事、這種情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本書對人的發展可能會起重大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某鎮的一所學校和小學生進行交流,58個孩子當小記者採訪我,問我很多問題。我說,我也問你們幾個問題吧,我說:“家裡有5本書的舉手讓我看一看。”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舉手了,還有大約10個孩子沒舉手。我又說:“你認為爸爸有讀書習慣的舉手給我看看。”結果58個孩子只有18個孩子舉手。接著又問:“你認為媽媽有讀書習慣的,舉手給我看看。”一舉手,不錯,還是18個。我想,40個家庭父母沒有讀書的習慣,這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曾經在全國做過調查,發現父母讀書多,孩子讀書也多,這似乎成為了一個規律。其實,這正是說明了兒童的成長是有特點的,兒童是在模仿中長大的,兒童的學習是觀察性學習。如果父母喜歡看書,孩子哪怕只有兩三歲都會學著拿起書,不管書拿的方向是倒的還是正的。
我對女兒的教育就是這樣。我很少對女兒說要好好讀書、要看書這類話,但從女兒成長的過程看,她竟然十分喜歡讀書,甚至可以說是讀書狂。我記得女兒小的時候,大概兩歲就拿著本畫冊在我們身邊看,其實那個時候我們沒教孩子看書。因為我是個作家,也是個教育研究者,我看書太多了,我家裡的書也很多,慢慢地女兒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每次外出,女兒都愛逛書店,女兒的書櫃已經被書放滿了。女兒現在也成了一個身邊不能離開書的人,我想這可能是我對她潛移默化的結果。
女兒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老爸的那盞燈》,她寫道:
在我記憶的長河中,家就好比一隻小小的船在緩緩行駛,而這船上似乎總有一盞燈在伴隨著我。那微弱的,發著橘黃色柔和光芒的燈,那個總在燈下伏案工作的熟悉背影,陪著我走過了無憂無慮的和似懂非懂的少年,一直到今天。
當我已經長大,才猛然發現,這早已化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啟蒙的燈,也是我走向未來的燈。
大約是從記事的時候起,我幾乎就沒見過爸爸比我早睡過。那時我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只覺得有一盞燈總在眼前,心裡很踏實,也很安全。那柔和的燈光,是家的象徵,也是父愛的象徵。我習慣於在那燈光下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不知不覺進入夢鄉。那時家裡的居住條件還很緊張,只有一居室,自然我與這盞燈的接觸就多了。有時,午夜夢迴,仍然能看見爸爸燈下的背影。久而久之,這盞燈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不需要媽媽哄我入睡,只要這盞燈亮起,我就安然入睡。
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了。真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燈還是那盞燈,爸爸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燈下寫出了一本又一本書,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居然成了一個挺有名的作家和學者,這真是燈下奇蹟!
漸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