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3 頁)
在世間,或者說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離不開親情。家慶能讓孩子體會親情,透過家慶能讓孩子懂得,親情是一種力量,它能夠給予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它能夠淨化人們的心靈,它能夠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生活是不能沒有親情的,而生活裡就時時有親情在溫暖著我們。
更讓我認同的是,家慶能使每個家庭成員自覺意識到自己的家庭地位的變化,以確立個人的家庭責任感,並能將這種禮儀傳承給下一代且有所發揚光大,我相信這反映了一種智慧。
父母如何考慮設立一個家慶日作為紀念活動,以加強家庭情感交流,我的教育建議是:
選定一個日子。家庭慶祝日應該是與家庭有關的節日,是除了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之外的對於家庭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可以是祖父母或父母相識、訂婚、結婚的紀念日、也可以是孩子的人生路上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等,只要一家人能接受並認可就好。定下的節日要以一定的方式慶祝,並要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對孩子形成類似“家風”的影響。否則,一時興起的慶祝只能給孩子一種一時新鮮的感覺,過完就可能忘了。
教孩子必要的禮儀。要讓孩子知道家庭慶祝日是獨特的,是家庭的重要的紀念日,和平時過的節日不同。所以要教孩子注意穿著、言行舉止要得體,穿整齊、乾淨的衣服,或稍微正式的服裝,以表示節日的莊重與嚴肅。再比如教孩子要有禮貌,吃飯時嘴裡吃著東西不要說話;請求別人幫助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和同齡人一塊玩耍時要懂得謙讓、注意安全等等。
父母以身示教。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孝敬的孩子,父母必須自己首先做到,為孩子樹立一個可以效仿的榜樣。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表達出對自己父母的關愛和孝心,讓孩子親眼目睹親身體會,榜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重要的力量。
慶祝要節儉。家慶是一個團聚的快樂日子,舉行慶祝會是一種儀式,但不宜以慶祝為名,大肆在飯店開豪華飯局或者追求過於時髦的“流行”活動,慶祝會應該以節儉為重。要舉行慶祝會,其實可以在家裡舉行,大家一起動手準備,互相幫襯,一家人聚在一起才是最有意義的。當然,外出野餐、踏青,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具體方式要考慮家庭的具體情況。總之,家慶不可過於物質化,而要突出濃濃的親情與和諧的精神,這才是家慶的魅力所在。
和孩子來個有效的溝通
2006年04月12日14:15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和對孩子的管教是兒童進入社會的橋樑。兒童降生後的最初幾年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理想的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學會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可以把父母的期望和愛撫充分地傳遞給孩子,併為孩子提供最適當的成長環境,最適宜的學習機會,以及最愉快的生活空間。
作為父母,如果要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就應該成為與孩子溝通的高手。如果能成功引導孩子的想法和理想、行為,那麼培養出一個有主見、有選擇能力的孩子就不是件難事。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泰因伯格教授經過長達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缺乏與父母溝通、缺乏向父母吐露心聲的孩子,在學業方面遇到麻煩的可能性較大,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惡習的可能性也較大。另外,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忽視孩子身上發生著的變化,更會讓孩子從感情上疏離父母,甚至會造成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研究證明,孩子在11歲以前,傾向於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排在了第一位;但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這個順序就完全顛倒了,他們會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朋友,而後是他們的老師,最後才是他們的父母。更為可悲的是,疏離父母的結果,增大了孩子們釀成悲劇的可能。
例如在校園暴力中受侮辱的學生反而自殺的事件,人們感到奇怪,為什麼這些孩子受到欺負不敢向父母訴說,非要選擇自殺這條路呢?其實就是因為親子間平日缺少溝通,孩子們誤認為如果告訴父母,父母不會相信,自己反而會捱打。可見,親子間如果不能溝通,孩子遠離父母,實際上等於父母完全喪失教育能力。
有個平時動作總是慢騰騰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今天體育課上我跑了第一名!”父親有點納悶,但還是說:“小冠軍,快把比賽的實況給爸爸描述一下吧!”原來是上體育課的時候,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這個孩子在小組跑了最後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