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誠信代表的是責任和進取,代表的是真誠和勇敢,而對誠信的漠視,則意味著對責任的逃脫,呈現出來的是人性的可惡、可怕、可恥。
當人們追隨了幾千年的道德之光漸漸離我們遠去,當那些觸動我們的心絃的美德以及其中蘊藏的希望凋零,也就意味著人類社會走到了盡頭。
這種走到盡頭,並非是指作為個體的人生命完結,而是作為“人”存在的意義土崩瓦解,因為人的生存已經背離了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幸福。
在蘇格拉底的眼裡,道德之美為幸福的極致,儘管他的這種幸福論歷來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凝聚了人性中所有的美好,所有的希望,失去誠信,就會逐漸摧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將整個人類置於道德危機中,人也將無所謂幸福與否,也無所謂是否破壞掉別人的幸福。
經濟危機猛如虎
從前我們都傾向於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有產物,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一隻蝴蝶在歐洲的某個角落扇動翅膀,都有可能影響到南美洲某個小國的經濟命脈。沒有哪個經濟體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影響力。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歷過多次重大經濟危機,每一次危機的到來,都會導致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甚至倒退的狀態,企業紛紛破產,失業人數大幅增加,生產力下降。
有一組對比資料可以提供有力佐證:2008年既是全球自然災難大災年,又是金融危機爆發年,自然災難造成的損失為1810億美元,而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後,給全球造成直接損失高達30萬億美元,可見經濟危機造成的損失確實是猛如虎。
老百姓對於經濟危機談“虎”色變,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形勢轉差,就業機會的減少,這是對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影響。失業意味著收入來源減少或斷絕,進而影響家庭的必要開支,挑戰到家庭幸福指數。例如由於經濟衰退,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其家庭無法負擔學費而輟學,政府用於兒童和青少年教育的經費開支縮減,甚至因為用於預防青少年犯罪和維護社會治安的預算減少,導致問題兒童和問題青年增加,青少年犯罪率升高。
對於成人來說,經濟危機則意味著他們要改變許多已形成慣例的習慣。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到了大的節假日,人們會相互贈送禮物,請客吃飯,聯絡感情。但是經濟危機導致人們收入減少,錢包癟了,在節假日上的開銷也相應削減。不送禮或者送禮不那麼大方了,聚餐的規格降低了,甚至不聚餐了。一件當成是傳統或慣例的事忽然不做了,或者變樣了,人們感受到的幸福感就縮水了。
第二個主要原因,則是歷時長的經濟危機,如果拯救無力,則可能因失控而導致新的一輪戰爭的爆發。
學過世界歷史的人都還記得,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發生在1857年的美國,當時美國陷入銀行系統癱瘓、糧食生產過剩、公司紛紛破產的危機當中。當危機迅速波及到了英國和歐洲大陸,導致了一輪又一輪的破產潮,由此爆發了著名的“南北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是由一場史上罕見的經濟危機誘發的。開始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跨時4年,是自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破壞力最大、影響最深廣的一次。這次經濟危機甚至導致美國經濟倒退了20年,德國和英國倒退了30年。相當於之前幾十年的生產力發展都付之東流。生產力的急劇衰退,引發了社會的動盪不安,任何一個小事件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大的動亂。於是,對外發動戰爭成為了當權者轉移民眾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經濟發展穩定時期,當權者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爭霸;而在經濟陷入危機之時,戰爭成為了拯救和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二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德、意、日發動,進而蔓延到了全世界。
正如前面內容所闡述,戰爭是幸福的劊子手,戰爭雖然能以一種極端方式擴大國內需求,加速商品的流通,但是,對於廣大民眾而言,戰爭只會代表著苦難,意味著無盡的身體和心靈上的創傷。因此,經濟危機也就成為了阻礙人們幸福的洪水猛獸。
貧富兩極分化
人們已經知道,收入和財富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幸福感,但是,當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財富獲取越多,幸福感越強的時候,事實最終呈現出來的卻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在同一個社會里,財富的增加沒能帶來幸福感的相應增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