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逐鳥雀,亦不能免。鳥類對於人亦何敢抱怨?但若是用種種殘酷的方法去宰割它,或者食其幼稚,或者覆其窩巢,或者絕其種類,那麼鳥獸要怨忿了。莫說鳥獸無知,它亦自愛其生命,能救它之命,它亦能知報答。無故戕害它的命,它亦有修怨之心,不過不能人言罷了。所以王者恩及禽獸,則鳥獸魚鱉鹹若氣類相感,是一定的道理。至於畜養之法,有兩句話可以賅括,所謂先則盡其性,後則順其性而已。伯益之恥,本在於調馴鳥獸,得到孟虧之助力,自然格外精明,因此就將鳥類的一部叫孟虧去管理。
後來帝舜知道了,就叫他亦做一個虞官,以幫助伯益。直到夏朝,伯益早經去世,他仍在那裡做虞官,號稱鳥俗氏。後來,因為夏代德衰,民間漸漸食卵,孟虧乃率領無數鳥類翩然而去,不知所之,更不知其所終。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大頻國君見了孟虧,不勝詫異之時,伯益就將他的歷史述了一遍。大頻國君尤其奇異,略略與孟虧問答幾句,便再問伯益道:“盂虧吃的食物和人同否?”伯益道:“他與鳳凰最相好,而嗜好不同。鳳凰非竹實不食,盈虧非本實不食,人間煙火更不必說了。”大頻國君又各處遊玩一會,方才已到客館。帝舜重加賞賜。過了多日,告辭而去。又過幾日,忽報仲堪死了,帝舜非常震悼,追念其平日之功,除優加恤外,並特賜以諡曰肅。
前 頁封 面後 頁
第一百五十回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
()免費電子書下載
第一百五十一回 封義均命禹攝位 復九州玄都來朝
大頻國君來朝之後,又茌苒數年,帝舜這時年已八十餘歲了。自在閩山與彭武、彭夷研究飛昇之術。又得元秀真人之指示,勤加修練,於仙道已有根基,因此頗有衝舉之志。但因尚有兩項心事辦理未了,不免躊躇。
第一項是傳禹之事。已經確定了,而兒子義均未曾安置妥貼,終必為礙。但是何以不早為安置呢?原來帝舜雖有子九人,而娥皇卻無所出,都是女英及三妃登比氏所出的。女英所出的長子義均,自幼即歸娥皇撫養,娥皇非常鍾愛。因為鍾愛的原故,凡事不免姑息,因此義均不好學業,專喜歡歌舞。到得後來,習慣養成,而他的天資又笨,就是教導也教導不好。俗語有一句叫作“外甥多似舅”,不想四千年前早有這個成例。所以帝舜的要傳位給禹,固然是事勢情理所迫,不得不如此。但是義均既已如此不肖,就是帝舜要傳位給他,亦是不可能了。
帝舜是個大智之人,豈有不知道之理,不過要預先安置義均,勢必仿照帝堯待丹朱成法,先放之於外,方才不發生問題。但是義均如果他出,娥皇勢必偕行,不但父子分離,而且夫妻睽隔,心中未免不忍。加之十餘年來,娥皇體弱多病,禁不得再有愁苦之事以傷其心。因此,帝舜傳禹之心雖定於十年以前,而手續頗難即辦。
這年是帝舜的二十九年,娥皇竟嗚呼了。於是帝舜即下令封義均於商,待過了娥皇葬期,即出就國。到得次年,葬娥皇於淯,給她上了一個尊號,叫作後育。禮畢之後。義均就拜辭父母,向封國而去。帝舜第一項心事總算辦妥。
第二項是有苗之事。原來有苗之民雖經伯禹、皋陶的討伐,恩威並用,暫時已經帖服。然而三苗、狐功等陶鑄之力實在不淺,好亂之性彷彿天生,年深月久,漸漸蠢動,又復不妥了。
新近他們遺民中又出了一個梟雄,姓成,名駒,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伊然是一個孤功的後身。推戴了一人作為君主,銳志恢復狐功愚民、虐民、誘民的三大政策。並倡議光復舊物,一時死灰陡然復燃。從三危山漸漸回到舊地,洞庭以南又復囂然。
帝舜知道這個訊息,不好意思就將天下傳禹,彷彿有避難卸責的情形,因而尚在考慮。
又過了一年,忽報有青龍一條現於郊外。帝舜知道這是伯禹將興的先兆。一日視朝,就叫伯禹過來吩咐道:“朕自先帝上賓,忝步大位,已經三十餘年。現在年逾九旬,精力日差,實無能力,再理此萬歲之事,巡守方岳,更不必說了。汝做事勤勉,所有這許多政務百官,自今以往都歸汝去統治吧!”伯禹聽了,再拜固辭。帝舜不許,伯禹只得受命。又過了多月,帝舜就向他說“道:“伯禹,汝走過來。從前洪水滔天,儆戒至深,能夠成功,全賴汝之能力。而且汝對於國事能夠勤,對於持家亦能夠儉,都是汝之賢處。汝惟其不矜,所以天下沒有人和汝爭能;汝惟其不伐,所以天下沒有人和汝爭功。朕既然佩服汝之大德,又佩服汝之大績,朕看起來,天的歷數在汝身上,汝終究可以陟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