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接受命運的安排;但是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快樂呢?在莊子來說,他後面會提到孔子的說法,叫做“窮亦樂,通亦樂”,換句話說,莊子拿孔子做例子來說,他是要強調快樂不在於窮或通,而在於能夠樂道。“能夠樂道”這句話,儒家講“貧而樂道”,道家也講“貧而樂道”,只是不一樣的道。在莊子這裡,你剛剛說窮困這一點,還有很多的細節故事值得我們去了解。
主持人:做到達觀挺不容易,既不要悲觀也不要樂觀。莊子的生活並不富有,應該說是非常的窮困,我覺得這好像比孔子的大弟子顏淵還要窮困呢?而且他自己是有妻、有子,你說他如何扛得起這個生活的重擔,如何快樂得起來呢?
傅佩榮:你說得沒錯。他有時候實在是受不了了,自己可以節衣縮食,但小孩子也需要營養啊。他有一次就向他的朋友去借米,這朋友是一個官,負責一條河流的,定期可以收稅,莊子以前大概跟他是同學吧,跑去借米。這個人看到莊子就跟他說,好,我下個月收稅之後,借你三百金(金是古代的一個單位)。莊子立刻變了臉色,然後跟他說,昨天我來找你的時候,在路上聽到有人叫我,我回頭一看,在路上被車輪壓凹的地方躺著一尾鯽魚。我就問它說,鯽魚啊,你叫我嗎?鯽魚說,是啊,我是東海來的,現在快渴死了,給我一點水喝吧。我就對鯽魚說,我去找吳國的國君,請他們開一條河流,把西江的水引過來救你。鯽魚就變了臉色,然後說,你還不如去魚乾店裡面找我算了。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莊子窮到向別人借米,別人稍微推託之後,他就變了臉色,他立刻的反應是什麼呢?講一個寓言,寓言裡面的魚需要水,我稍微推託一下,魚也變了臉色。當然我們不知道魚怎麼會變臉色,但是至少說明,莊子他很能夠自我調侃,他也知道說,時勢比人強,你就是那麼窮困,你再有本事也沒有用,你只好去借米。像這樣的情況,我們想到的就是,他憑什麼還會發揮出整套莊子的思想?而且裡面還有很多精彩的部分?。 最好的txt下載網
貧困與快樂(3)
主持人:當然在剛才這個寓言故事當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莊子的一絲憤怒:到乾魚鋪子裡面去找我吧。在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窮,你說要是擱到現在,莊子的書可以賣得很火,光拿版稅他就夠了,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不用借米。不過我們還是說,他都已經窮成那個樣子了,他有沒有想到,用一些途徑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想辦法發家致富?
傅佩榮:基本上他有很多機會做官,但他也衡量過,做官要付出代價,所以他屢次拒絕。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惠施,當時是梁國的宰相,惠施也擔心他搶自己的位置。所以你看這個社會,好朋友之間有時候還是會有戒心,莊子很可憐,整本《莊子》書裡面,只有一個朋友是有名字的,叫做惠施,偏偏這惠施又怕他搶位置。
在《莊子》裡,莊子有一次見到一個國君,國君說,你老兄怎麼那麼萎靡不振的樣子啊?莊子說,很抱歉,我是貧窮不是萎靡,萎靡是讀書人有理想不能實現,這才是萎靡。這句話跟儒家完全一樣,讀書人有理想不能實現。他說,我只是貧窮而已,那我為什麼顯得很萎靡呢?他說,大王見過猴子嗎?猴子在高大的樹上翻來跳去,連神射手都射不中他,神氣得很。但是一旦落在荊棘叢中,在灌木叢裡面一動就被刺到了。他說,大王,今天是昏上亂相,所以我沒有辦法,你不能怪我。他箭頭一指,就指向你大王自己沒有做好,讓我這樣的人才不敢出來做官、做事,一旦出來做官、做事,一旦富貴,我知道後面的危險。這是莊子當時的情況。我們從他具體的生活處境、跟他的反應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主持人:其實莊子在這段話當中是坦白地承認自己生活是比較困頓的,當然他覺得可能是時事沒有造就他這個英雄,他叫生不逢時。那麼面對這種生活現狀,你覺得他心裡面坦然嗎?
傅佩榮:莊子思想是屬於道家的思想,他們有一招是最厲害的,就是把道當作整體。從整體來看的話,一個人的生命就沒有什麼得失成敗的問題,譬如說,天地與我同時存在,萬物與我合為一個整體,有這樣想法的人,他的生命可以擺脫每天當下的需求。我只要有最低的生活條件,只有讓我勉強活得下去,其他萬物都是我的。很多人為了追求最低生活條件之上,像富貴、各種享受,就忙碌不堪,到最後是本末倒置。我們現在問,開頭說的貧窮跟富有哪個比較快樂?重要的是你那個快樂,你用了多少心思去掌握、瞭解它。很多人都以為有錢就快樂,於是一輩子都追求有錢,忘記了什麼叫快樂;有些人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