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顧家首輔(二)(第1/2 頁)
顧首輔說到做到,壓根兒就沒管皇帝答應不答應,回到家便去找自個兒兒子說了這事。
當時顧卿白在書房畫畫兒呢,他對於父親大人的打攪很是不耐煩,說等吃完飯的時候再告訴他自己去不去。
民間流傳的版本是說,咱們顧小公子雖然驚豔絕才,可也只是個九歲的小娃娃,聽了要進宮面聖,還是在朝堂之上,產生退縮之意也是難免的。不過後來,小孩兒不是好歹是去了嘛!
實則秘而不宣的是,顧卿白默默的將在外頭高手風範回到家就是個活螞蚱的顧首輔甩到他宣紙上的墨點兒補全成了朵朵迎雪怒放臘梅花以後,去了顧老太爺的後院。
顧老太爺正釣魚呢,見了寶貝孫子便笑呵呵的喚他過來了。
顧卿白雖小,卻是看得通透。人人說他父親顧翰烜是甩手宰相,什麼用都不頂,還有人猜測顧首輔只是在藏拙,實則滿腹治國經綸。
顧卿白卻是知道,自個兒父親真的是隻喜歡談詩論道,對治國並無興趣,而且,這還是祖父刻意而為。
顧家的百年氣韻,需要他這麼做。
他們顧家,不能一直是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唯有能人之後出庸才,才能真正的打消帝王的疑慮。
顧老太爺看小孫子的臉色,就知道他為何而來了,吩咐他將簍子裡頭的魚都倒回池塘去,悠悠的說了句顧家氣數未盡,以後如何,且看卿白的造化了。
祖父,這是同意了。
他有足夠的本事和實力,來證明自己可以撐得起顧家的重擔。
廟堂之中,聖顏之下,面對一個個或試探或刁鑽的問題,顧卿白遊刃有餘,將胸中文墨髮揮的淋漓盡致,最後在滿座皆驚和顧首輔異常得意的神情中,廣袖一揮,恢弘大氣的跟皇帝袒露心跡。
他,顧卿白,願伴聖駕左右,成為大冠朝的肱骨之臣。
這話狂傲,可也卻有資本,放眼天下,無人敢在軒轅皇帝面前說這話,可是因得他是一個九歲的孩子,童言無欺,皇帝龍顏大悅,再次誇讚了顧首輔一番,直道人家教子有方。
然後,竟是親自走下高臺,將身上所戴玉佩遞到了顧卿白手上,讓他以後隨同顧翰烜一同來上朝。
顧翰烜也有自己的私心,他早就厭倦了官場的生活,也想著跟家裡頭的老爺子一樣,就守著那池荷花,天天兒的畫個畫,釣個錦鯉,沒事的時候寫兩首詩,跟夫人一同出去遊玩。
當下便是眉開眼笑,一看便是愉悅的很。
這一真實的開心,又將皇帝的疑慮打消了幾分。顧家這一對父子,想要什麼都不加以掩飾,實在是難得。
顧家果然是個世代該為王輔的!
顧卿白也沒有叫看重他的皇帝失望,寧國求援一事,解決的是徹頭徹尾的漂亮,西北百姓雖是出了苦力,可也帶回了銀子,寧國小皇帝更是感激涕零,言辭之間,頗為謙恭。
顧卿白一計成名,一時之間,冠朝上下,無人不曉這個九歲稚齡的神童。
而他後來也確確實實證明了,他不是一個草包,無論是水利還是庫銀,樁樁都辦的漂亮,有些法子,竟是教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臣都深感自慚形穢。
這樣的才氣經綸,在顧翰烜提出來告老辭退的時候,竟是無一人反對。
顧家小公子的才幹都是實打實的看在眼裡的,實在不像是一個孩子,倒不失為一個果斷凌厲的首輔之臣。
因此,皇帝也只是說了一番客套話,便允了他的請辭,全然不顧這首輔所謂的“告老”是才過而立!
那時候顧卿白剛滿十歲,讓一個孩子來當首輔,說出去實在是教人笑掉大牙,軒轅皇帝考慮再三,還是給了他一箇中規中矩的三品官。
首輔一位,自然是花落旁人。當朝李首輔,這個首輔當的實在是窩囊,人人都知道,他是個撿漏的……
據說李首輔曾酒後吐真言,一把年紀的人了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說是當年翰烜科舉考試的時候,自己不該站在他旁邊看卷子,不然他也不會記恨自己,早早的退了,讓自己在這個位子上,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
眾大臣只是笑而不語,然後暗暗慶幸。幸虧當年顧翰烜科舉,監考的不是自己。
雖是三品,可誰都知道,這個三品的分位有多重。
好在顧卿白也不在乎,當什麼還不一樣,就是在上頭站著。
自打他像模像樣兒的上朝開始,除了顧翰烜和顧夫人還把他當個小孩兒看,旁人見了他,哪個不是畢恭畢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