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年世界大同時代,類似於網際網路的通訊網聯絡著所有智慧生物。兩個相隔二百八十光年的男女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愛了。這部小說曾經被搬上銀幕。
阿卡贊採夫的《太空神曲》也描寫了大同時代的宇航探險。該作品曾經被譯介到中國,併產生廣泛影響。
佈雷切夫是前蘇聯湧現的又一位科幻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兒童科幻為主。創作有《入地艇》、《獨闖金三角》、《大戰微型人》等科幻佳作。由於生活在思想比較開放的時代,佈雷切夫的科幻小說比他的前輩更接近當代色彩。目前,佈雷切夫科幻小說已有大量譯作介紹到國內。蘇聯解體以後,佈雷切夫堅持創作,已經成為俄羅斯科幻的領軍人物。
在前蘇聯科幻創作的黃金時代裡,還出現了德聶伯羅夫、阿爾托夫、瓦爾薩夫斯基、比林金、拉利奧洛娃、帕爾諾夫、加恩索夫斯基等作家。
前蘇聯沒有專門的科幻雜誌。他們將科幻文學視為科普作品,並把它們發表在科普雜誌裡。這種模式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後來的發展。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由於思想控制日益嚴格,科幻小說創作也沉寂了下去。進入八十年代,前蘇聯科幻始有復興跡象。八十年代末,前蘇聯還召開了一次“社會主義者科幻大會”和一次“基輔科幻大會”。前者包括了東歐國家的科幻作家,後者也是全國性的會議。這兩次會議本來意在為蘇聯科幻的全面復興進行準備。不過,蘇聯的解體中斷了這一過程,在巨大的社會變動中,前蘇聯的科幻創作與前蘇聯的整個文學事業一起被拋擲在一邊。
筆者相信,在那片廣漠寒冷的土地上,仍然有些執著的人在進行科幻文學的探索,可惜,暫時無法得到他們的全面資料。筆者也相信,曾經產生過別利亞耶夫等世界級科幻大師的前蘇聯各民族肯定會在世界科幻文藝舞臺上重新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二戰以後,在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東歐,科幻小說也有較大發展。其中湧現出的最成功的作家是波蘭的斯坦尼斯拉夫列姆(Stanislaw Lem1921——)。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雖然有不少獲獎者曾經創作過科幻小說,但沒有一個作家因為科幻小說而獲獎。這當中,斯坦尼斯拉夫列姆因為自己在科幻小說創作方面的成績,多次贏得諾貝爾獎的提名,是有史以來離這頂世界文學桂冠最近的專業科幻作家。除此之外,列姆還獲得過波蘭的國家文學獎,是波蘭戰後最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
雖然生活在東西方對抗與國內不停動盪的政治氛圍下,但列姆仍然發揚了科幻小說的特色,那就是比較遠離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著重於宇宙人生基本意義的探索。科幻文學史已經證明,大凡不以全人類的處境為出發點,只反映特定集團利益的科幻小說,都沒有獲得透過歷史篩選而保留下來的機會。
列姆在戰前是學醫的,納粹入侵令他失學,當了一個汽車技師。列姆最初發表的科幻作品有《太空人》(1951)、《麥哲倫星雲》(1952)等。後來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列姆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蘇拉利斯之海》。這部作品描寫了一個叫蘇拉利斯的行星上的海洋,它能夠接受地球探險家們的腦電波,將他們所思所想複製成現實,甚至包括他們頭腦中想到的活人。複製出來的事物,包括人都能夠活動,參與到周圍的世界中去,導致種種神秘莫測的現象。但宇航員們幾經研究,發現這個“海”並不具有智慧,所有的複製活動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蘇拉利斯之海》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學,成為世界科幻文學經典,並且由前蘇聯電影界搬上銀幕。最近又有好萊塢版的新片上演。
除了列姆外,南斯拉夫的高特里普、保加利亞的杜涅夫、羅馬尼亞的符拉季米爾格林都是本國科幻文學的代表人物。
1948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了另一部反烏托邦科幻小說《1984》。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最初動機,是諷刺當時英國工黨政權的某些政策。不過,小說中揭示的普遍意義使其位居二十世紀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列。《1984》是三部作品中惟一於二次大戰後創作的,作品中虛構的年代背景也離現實最近。經歷了二戰的痛苦歷程,作者所能動作的材料大大增加了。綜合這些因素,《1984》的影響力和藝術水準在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中最高,小說中塑造的“老大哥”儘管從未正式出場,但他的形象已經成了西方社會中“獨裁者”的代名詞,是科幻文學貢獻出的不多的“典型人物”之一。
《1984》的時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虛構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