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4 頁)
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美國科幻界和英語讀者的範圍。這部作品描寫了一個雌雄同體的外星種族,每月有一段時間隨機地變成男性或女性。這種外在的雌雄同體實際上是人類心靈世界雌雄同體的直喻。《黑暗的左手》是性別矛盾這個傳統題材在科幻小說中的體現。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發展(1下)
在面向未來的美國,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是一位少有的復古派的科幻作家。他醉心於在浩翰的星際背景下,描寫劍法、巫術、騎士精神和宮庭陰謀。《沙丘》系列是他的這些創作思想集大成之作,也是當代的科幻經典。這個系列的第一部《沙丘世界》出版於1963,當時僅僅是一部影響一般的長篇科幻。後來又出版了續集《沙丘先知》(1965)和《沙丘的孩子們》(1976)。第三捲成為精裝本科幻小說中的第一部暢銷書,作者才算大功告成。後來,作者又出版了第四部《沙丘神皇》(1982)。不過這第四卷書被評價為是專門迎合文學評論家的作品,在文學評論界和在讀者中間的反應恰成鮮明對比。
赫伯特在《沙丘》中塑造了一個完全沙漠化的行星阿拉基。這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但因為出產能使人形成預知能力的香料而成為宇宙間的寶藏。在類似於中世紀的銀河國家裡,皇帝和貴族都在謀取這個行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八十年代以後,《沙丘》先是被改編成電子遊戲,後是被搬上銀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在當時的美國,還產生了一位很奇特的科幻作家保羅利尼巴格(1913——1966),以筆名科德威納史密斯而廣為人知。當孫中山在美國從事革命運動時,利尼巴格的父親與之成為好友,並擔任孫中山的法律顧問和辛亥革命的一個籌款人。因為這種交情,孫中山也成了利尼巴格的教父。二戰中,利尼巴格因為這些關係,在中國國民政府內任職,同時也擔任美國情報部門的工作,並因此而過著神龍不見首尾的神秘生活。
這些經歷給了利尼巴格特殊的視角。1950年,他開始創作科幻小說,代表作有《與鼠龍對局》、《掃瞄員白白活著》、《在老地球下面》等等。獨特的眼光使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奇特。利尼巴格的成功代表著科幻文學作為文化融合體的性質。
詹姆斯岡恩除了教學與理論研究外,在科幻小說創作方面也有獨道之處。以筆者所見,他是一位被過於重視的科幻理論家和被過於忽視的科幻小說作家。岡恩那些涉及自然科學的科幻小說,因襲了傳統題材。而那些涉及社會科學的科幻小說則有很大創見,他可以說是極少數在社會科學幻想小說上進行了積極嘗試的作家。岡恩在《夕陽園歷險記》中描寫了代際矛盾,在《日日如聖誕》中描寫了過度消費問題,在《長生不死》中描寫了醫療體制對社會資源的過度侵佔。在《玩具熊》中描寫了過度社會分工帶來的問題。社會科學幻想小說歷來是科幻文學的弱項,反之,它也是科幻文學的下一個突破點。而岡恩的這些作品可以給人們提供很好借鑑。
同時,岡恩又是科班出身的文學理論家。他的作品在文學技巧上精雕細刻,富於藝術鑑賞價值。這種寫作風格,使他的作品很難成為流行文化,但更適合“小資”的閱讀趣味。
正是在二戰後到七十年代這個階段,科幻文學成為美國社會中持續的、普遍的文化成份,一兩代人在科幻小說的氛圍中長大,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明顯不同於前輩,並且把這種不同帶到成熟後的創業中去。完成了許多“科幻”般的事業。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曾經回憶說,他在學生時代,讀過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於是立志要研究“歷史數學”,成為社會的預言家。後來因為現實中沒有這個學問,便從事了非常近似的經濟學。比爾蓋茨曾說,他們那代青年熱衷於計算機行業,很多人正是為了把少年時從科幻小說中發現的世界變成現實。
受科幻文學影響極大的,還有一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宗師馬斯洛。他曾經與《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交往,並且喜歡讀科幻小說中的“烏托邦小說”:雖然曼紐爾指定學生讀古典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馬斯洛自己卻在讀科學幻想小說。他從那些涉及到科學、社會傾向以及未來“烏托邦”式的問題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中行到了樂趣。對於他來講,寫這類小說的一些優秀作者顯示出一種對新思想的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關注。他將這些小說推薦給學生,其中包括他特別感興趣的阿爾道斯赫胥黎的《島嶼》。《馬斯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