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個故事其實講了許多人都有的一個經驗:夢中有夢,夢到自己作夢,但怎麼掙扎也醒不過來。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三編:時空探險(7…3)
第三節:網路與虛擬現實
網路技術誕生後,它本身就擁有真實和虛擬交替的優勢。最早一批觸網者裡更有不少科幻愛好者。他們抓住網路生活的這個特色,稍加發揮,催生出了著名的“塞伯朋克”流派。而這個流派的核心題材,便是由網路組成的虛擬現實。
或許有更早的網路虛擬現實小說,但《神經漫遊者》無疑是這類小說的第一聲響號。它出版於1984年,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48——)本身就有豐富的網路生活體驗。在那個時代堪先驅者。在小說裡,主人公凱斯可以把大腦和網路世界聯絡在一起,他深入網路世界,盜竊技術機密。
小說裡詳細描寫了人的意識進入網路世界後的情形。場面光怪陸離。從這部小說開始,“Cyberspace”(電腦空間)成為一個固定稱謂,專指由電腦網路構成的虛擬世界。不過,畢竟是探索作品,《神經漫遊者》在現實世界的打鬥上描寫得過多,而進入虛擬世界的情節還是少了一些。
中國科幻早期的虛擬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決鬥在網路》。大學生“我”和一個叫齊安格的網友,戴上名叫“CH橋”的裝置,進入網路世界展開遊戲。和《神經漫遊者》一樣,這篇小說也是網下情節多過網內情節。
1999年出品的《駭客帝國》(The Matrtx )堪稱此類題材的集大成者。並且把虛擬世界題材的魅力帶到了全世界,帶到了許多非科幻迷中間。有關《駭客帝國》的文章到處都是,筆者不再贅述它的情節。只總結一下它在虛擬世界題材上的創新。
首先,以往的虛擬世界故事,人物只是偶爾進入虛擬世界冒險。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現實中。進入和離開虛擬世界都是自主的,內心裡對虛與實的邊界有著清醒認識。而在《駭客帝國》裡,人們從生下來就生活在虛擬世界裡,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面還存在著真實世界。《駭客帝國》裡有許多被“解放”的人,即從虛擬世界——母體裡解脫出來,回到真實世界的人。他們前半生都在“母體”裡度過。其生活經驗、人格、習慣等等都形成於虛擬世界。而他們到了真實世界後,這些都還可以使用,並沒有從嬰兒開始熟悉世界。在這裡,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間的界限已經微不足道了。
其次,以往虛擬世界題材中,只有寥寥幾個人物是自主活動的,虛擬世界裡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製造出來的程式,或者夢境中的記憶,只是人物行動的背景。而在《駭客帝國》中,虛擬世界裡有多達幾十億個“精神奴隸”,他們彼此獨立存在,互相作用,構成完整的虛擬社會。這些獨立的個體意識活動甚至影響到“母體”本身,以至於母體不得不每隔若干時間就集中刪除一次“非法檔案”。
在《駭客帝國》中,“母體”裡的人們對自己的命運芒然無知,所以還算幸福。而在《斯克倫島的新移民》(作者趙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靈魂放逐到虛擬世界,竟然是一種刑罰。犯人在農業社會般的虛擬世界“斯克倫島”中永遠過著“貧困生活”,但卻不會死,即使自殺也馬上就復活,可謂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們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虛擬世界裡,卻無法回到真實世界。
有趣的是,小說結尾處,一個數字程式以人的形態進入虛擬世界大監獄,告訴他們,真實世界已經毀滅,現在只有進入虛擬世界的人還活著。
中國作者柳文揚的短篇《斷章—漫遊殺手》,也是以無數人構成的虛擬社會為背景。小說裡,人們可以方便地透過模擬模擬技術進入網路世界,在那裡靠虛擬身份消磨時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當殺手。當他從網路中“殺死”某個人時,現實生活中的那個人就成為白痴。
名叫“大陸”的主人公在網上化名為冒險家,到處遊歷,卻被一個漫遊殺手阻擊。僱用殺手的是一個“黑巨人”。後者不滿足於在網路中襲擊大陸,竟然把大陸在現實生活中的地址告訴殺手,要他真地去殺人。其實,所謂殺手在現實生活中只是個卑微的送貨員,遇到真人時從不敢動手,而“黑巨人”也不過是大陸一個懦弱的鄰居。在這個短篇裡,一個人的性格在虛擬世界與現實間反差巨大,正是對網路生活現實的極好反映。
《駭客帝國》第二集結尾,“母體”建造者講了一大段玄妙的話,給人的感覺,似乎連包括“錫安”在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