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4 頁)
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險”。後來,凡爾納幾乎所有知名作品,都包含在這個系列當中。
對於這個系列叢書的目的,出版商這麼介紹:“當儒勒凡爾納先生開始寫這一套叢書的時候,他是想透過小說的形式使讀者對世界各地有一個瞭解。他的《氣球上的五星期》、《三位俄國人和三位英國人的歷險記》介紹了非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介紹了南美洲和澳洲,《哈特拉斯船長》介紹了北極地區,《裘皮之鄉》介紹了北美洲,《海底兩萬裡》介紹了地球上的各個大洋,《八十天環遊地球》介紹了新舊大陸。等等。此外,《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則介紹了天空的一角。到目前為止,儒勒凡爾納先生透過他所虛構的人物,已經使讀者對宇宙的上述部分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本書第一版出版者的話》《太陽系歷險記》前言,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瞭解這個事實相當重要。一方面,凡爾納,或者說出版商的初衷,並非是要寫“科幻小說”。那時候根本沒有這個名稱,也沒有穩定的,現成的科幻讀者。所以,包含在這個系列裡的作品,現實題材和科幻題材並存。凡爾納是慢慢過渡到科幻小說的。第一個轉折點,或者說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1864年出版的《地心遊記》。
不僅前期如此,到了凡爾納創作的晚期,他仍然寫了大量現實題材的作品。象《八十天環遊地球》這樣的著作,必須列入冒險小說,才更符合實際情況。
其次,這個一個旅行小說系列。正因為如此,凡爾納許多作品裡,主人公都在進行目的不清的遊歷。《海底兩萬裡》中的尼摩船長,《征服者羅比爾》中的羅比爾等人,他們周遊世界的目的並不明確。作者從未解釋過。甚至,《環月旅行》中的三個人物幾乎必死無疑,但他們卻在不停地討論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其實,按照凡爾納的創作初衷,這些人都是“導遊”,帶著讀者在“已知和未知”世界裡漫遊而已。這個初衷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解讀他的作品。
凡爾納成也書商,敗也書商。說凡爾納失敗?可能沒有多少人同意。但從作者角度他是部分失敗的——他最能體現自己思想的作品,或者生前不能發表,或者發表了卻毫無影響。由於在讀者那裡被定型,赫澤爾只允許他寫“青年益智讀物”,結果,百年後的今天,評論界把凡爾納當成一個“兒童文學作家”,認為他不可能描寫複雜的社會問題,或者深刻的人性。只能寫一些傻乎乎的平面角色。
由於是在寫“青年益智讀物”,凡爾納的主要作品在政治上、道德上都不會出格,有普適性,可以被介紹到意識形態、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裡。甚至沒有人知道他的政治觀點。
儒勒凡爾納的譯作遍及世界,但幾乎沒有多少主流文學理論家探討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他生前在文學界的境遇便是如此,今天也好不到哪裡。他早期的探險類、科幻類作品廣泛傳播,而晚期思想內涵更深刻的作品則流傳不廣,常常被人忽視。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致有以下這些部:
《地心遊記》:凡爾納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說。那時,他已經在創作道路上摸索了十多年。
《海底兩萬裡》:當時已經有簡陋的潛艇,甚至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但尼摩船長賴以與世人隔絕的“諾地留斯號”就是在今天也有一些技術不能達到。
《大炮俱樂部》、《從地球到月球》、《上下顛倒》:都是以美國南北戰爭後無用武之地的巨炮為題材的小說。前兩部不必再介紹。在《上下顛倒》中,炮匠們將乞歷馬紮羅峰開鑿為巨炮,向南方發射十萬噸的炮彈,以期讓後座力使地軸偏轉!
《喀爾巴遷古堡》:大量關於電技術的幻想,但除了電視,都不怎麼超前。
《太陽系歷險記》:被甩入太空的地球碎片,並且有幾個冒險家在上面生活。後來我們可以在《飛行中的城市》、《太平洋人》等中外科幻小說看到它的影子。
《流星追逐記》,明顯擺脫了十九世紀的敘述風格,具有現代科幻小說特點的一部作品。也是凡爾納極少數擺脫了旅行小說模式的科幻小說。這部作品寫於世紀之交,完全擺脫了他早期作品善惡分明的童話色彩,擁有現代科幻小說的一切特點。它的科幻點就十分“現代”:引力波問題。為了讓作品中的科學家澤費蘭西達爾能夠把金流星降到地球上,凡爾納構造了複雜的引力——能理論,其現代色彩不亞於“蟲洞旅行”之類的假說。同時,小說用大量篇幅描寫了“金星”降落過程中,金融市場的巨大變動。這時的凡爾納已經有許多年與商界打交道的經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