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異常發達。原來,他並不是超人,而是能夠運用普通人沉睡著的潛力。
和天娜她們一樣,吉布森也是沉默寡言,和圍繞著他的成年人相比,他更象把握全域性的成年人。只不過他並無害人之心,而是對人類的虛假感到厭倦。他自小就洞悉成年人的內心,知道他們所思所想與所說所做之間有巨大差別,慢慢就變得異常老成。而吉布森喜歡下棋,也是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思所想才與所作所為相同。在這孩子面前,莫德、斯卡麗等成年人十分尷尬,感覺自己象是被成年人看穿心思的小孩子。
上面這些故事,都是把生理上的孩子設想為心理上的成年人。科幻裡的兒童題材還有完全相反的一個路數,就是描寫成年人突然變成了孩子。不是體形上變成孩子,而是性格、情感、意志上變成孩子。同時,成年人的知識經驗和體能還都保持著。這樣便形成了相反的戲劇效果。
上世紀六十年代,老版的英國科幻電視劇《復仇者》中就有這麼一集故事:蘇聯間諜發明了一種特殊藥劑,服下它,成年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在性格上退化為孩子,天真無邪,沒有心機。但所有的知識還都保留著。他們把這種藥劑給西方頂尖科學家服下,然後把他們帶到兒童玩具室,讓他們一邊玩玩具,一邊講出重大科技機密。可惜這個劇集筆者已經找不到了。只好憑印象介紹一下。
《大西洋底來的人》是七十年代末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科幻電視劇。其中有一集“快樂瑪利”的故事,講的也是兒童化的成年人。美國海軍在大洋深處設定了“大同一號”考查站,由指揮官路德帶著三個助手長期住紮。一個名叫“瑪利”的海底怪人突然鑽進“大同一號”。他有成年人的臉,兩撇小鬍子,額頭深深的皺紋,但舉止動作,心態情感完全是個孩子。更奇怪的是,他的軀體會發射電磁波,接觸到一個人,那人就會暫時在心理上返老還童。三個助手“退化”成孩子後,把跳水潛泳當成娛樂,導致死亡。路德和基地通話。基地對他的笑聲感覺奇異,請心理學家分析,證明他已經退化到了六點三歲!
本劇主人公,能在深海存活的麥克哈里斯從大同一號上帶回路德。然而,怪人瑪利也偷偷混進基地。在他的影響下,科學家伊麗莎白,海洋研究院負責人賈志偉都變成了孩子,隨意玩弄控制儀器,把基地搞得一團糟。只有同樣出生在大洋的麥克哈里斯不受影響。賈志偉擁有軍方身份。在瑪利的影響下,竟然預約了軍方高官,想帶瑪利到五角大樓作戰室,玩玩那些“紅色按鈕”。關鍵時刻,麥克哈里斯誘使他們拐到一家遊樂場,才算化險為夷。在那裡,麥克抓到了瑪利,勸他回到了大洋。在這個故事裡,瑪利全無惡意,但他的兒童心態卻把周圍搞得險象環生。這個故事從一個絕妙的角度告訴我們,“兒童”有多麼危險。
如果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突然擁有巨大的力量,會發生什麼呢?科幻片《親愛的,我把孩子放大了》就講了這麼個故事。發明家韋恩博士發明了將物體擴大的儀器,不慎將他兩歲的兒子擴大了。這個孩子越長越大,最後竟然超過了樓房。由於他只有兩歲,完全無法理解自己面對的一切,只是象孩子一樣把周圍的一切當玩具,結果搞得房倒屋塌,車輛毀損。韋恩和大批科學家一起想辦法,都無法將他穩定下來。軍方甚至想用麻醉炮來制服他。關鍵時刻,孩子的母親也把自己擴大成巨人,才讓小乖乖安靜下來。兩人一同返回正常世界。
其實,在真實世界裡,小寶寶就不停地製造破壞。只不過他們太弱小,那一點點損失被成年人忽略不計罷而已。而在這個故事裡,小寶寶這點“可怕”被放大出來,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除了兒童——成人的互相轉化外,科幻中的兒童題材還有一個變種:孩子是正常的,但環境是異常的,“科幻”的。正常的種子被植於不正常的土壤裡,便可以生長出怪異的果實。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的短篇《生存實驗》,講的便是這麼個故事。在不知何時何地的背景裡,有一個巨大的人工生態圈,建築在一個透明玻璃幕罩下面。裡面有人造的山、湖泊、草原,雲和雨,無害的小野獸,等等。這個叫“天房”的生態圈裡生活著六十多個孩子。他們屬於人類各主要民族,在一個小時內相繼出生,但不知父母是誰。孩子們都由一個叫“若博媽媽”的機器人保姆撫養長大。“若博媽媽”使用生態圈裡的裝置,給他們提供一切飲食和醫療,傳授他們知識。並且告訴大家,他們是一項“生存實驗”的實驗品。一旦透過實驗,他們就可以回到遠在地球的父母身邊了。
生態圈外面是原始叢林,而且空氣稀薄。從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