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頁)
有文字創作科學家;音樂家和畫家也久已改稱為音響創作科學家和色彩創作科學家。《臺灣科幻小說大全》207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傑是大科學家,接受手術與機器合體,從此獲得長生。他訪問了許多接受過人機合體手術的前輩,發現他們要麼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麼流戀舊日時光,希望重新獲得肉體。而科學界的精英更發明了人工腦,並試圖以人工腦為核心製造新人,完全取代人類。裴人傑無力阻止這一切,只好帶著兩個少男少女,來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顆有生命的行星上,開始新的“創世紀”。小說自始至終浸透在悲涼的黑色幽默氛圍之中。張系國作為研究人工智慧的專業學者,對科學的理解深入而透徹。
在《文明毀滅計劃》中,作者駱伯迪將反科學思想推行得更遠。故事發生在四千年前的華夏大陸。當時,那裡存在著一個遠超今日的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華始祖姬軒轅正是那個社會的領袖。但他洞悉時代程序,知道人們日益重物質輕精神,久之必自我毀滅,於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毀去科學文明,帶領信徒進入叢林,自矇昧狀態重新開始文明歷程。
這兩個短篇篇幅都不長,但都有“大敘事”特點,以史詩的色彩來表現對科學的憂思。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七章:唯科學主義與科幻小說
第一節:什麼是唯科學主義
唯科學主義是對英文(scientism)的翻譯,指科學界的一種思想傾向,指試圖把科學技術當成整個哲學的基礎,並確信它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哲學觀點。在科學技術的整體中,唯科學主義又把自然科學奉為圭臬,自覺不自覺地把自然科學和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簡單地推論到社會生活中來。在某些文獻裡,scientism一詞又被譯為“科學主義”。不過,在漢語語境裡,科學主義似有正面的含義,而scientism是一個負面的詞彙。所以,本文延用“唯科學主義”這個詞。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個概念的負面含義,持這種觀點的人並不自稱是scientism或者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
科幻小說誕生於十九世紀。那個時代裡,西方知識分子普遍用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科學。他們認為科學給了人類以理性和知識,把人類從中世紀的愚昧中解放出來。科學給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什麼是科學不能解決的,只是解決的時間早晚問題。科學代替了傳統的宗教和人文知識,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標誌。而對於整個社會並不熟悉的極少數以科學為職業的人,光環始終他們頭上,科學家取代了騎士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二十世紀初,某些中國知識分子在引進西方先進文化,改造落後中國的事業中,多少也持有唯科學主義傾向。這從賽先生與德先生的並列提法中就可以看出。當時,“聲、光、電、化”被視為與“經、史、子、集”對立的兩種文化。並且前者先進後者腐朽。這種對科學價值觀的單純宣揚,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存在著不同的實踐領域,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價值傾向。德國哲學家斯普蘭格將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總結為六大類:1、理論價值: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質和執行規律,注重觀念和知識。2、宗教價值:追求超現實的神秘體驗、理想和信仰;3、社交價值):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視他人的幸福和發展;4審美價值:注重感受事物的美;注重與美相關的情感體驗;5、權力價值:注重制度、組織、管理和權力執行;6、經濟(實用)價值:注重各種問題的實際解決。
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往往更強調其中的某種價值,而忽視,甚至反感其它價值。這是一種社會習慣,但不能說是一個正確的作法。科學作為一種職業,關注的是“理論價值”。科學家常把求知、探索當成最高的價值,現代科學更是把排除信仰、感情的干擾作為原則,強調追求純粹的客觀現象。這樣,科學實踐領域就形成了不注意實用、美感、人際交往等價值的缺陷。而唯科學主義,可以說是這些行為習慣的理論化,系統化。
唯科學主義思潮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崇自然科學方法論,貶低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科學性”。西方科學界將前者稱為“硬科學”,後者稱為“軟科學”,就已經包含著這個因素在內。
第二節:唯科學主義對科幻文學的影響
唯科學主義對科幻文學的影響之一,是一些職業科學家用是否符合科學來衡量科幻作品。科學知識的準確性經常成為壓制文藝作品的武器。某些職業科學家以不符合科學,偽科學為理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