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靜坐)
靜坐又稱“打坐”。一開始坐時,你會發現思想是很雜亂的。要想名利財色皆為身外之物,而人生苦短,如露如電,應做如是觀。把一團似烈火的心冷下來,給心鬆綁,心得自在,不被物慾所擾,則神清氣爽,而真氣從之。如此,就可以做到《內經》講的:“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大道真是至簡啊,一個簡簡單單的靜坐,就能做到《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國傳統養生方式的打坐,和風靡世界的時尚運動——瑜伽一樣,都主張靜坐,而我發現,在諸多的養生保健法中,靜坐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運動方式之一。
古人言:“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指靜坐)。”而對中醫養生來說,靜坐絕對不是“不運動”,而是高階運動的特殊形式。
說到此,可能有人還是不明白:簡簡單單的靜坐,怎麼就能夠“真氣從之”呢?怎麼就能夠讓我不生病呢?
讓我舉個例子您就會明白:我們都有過登山遊玩的經歷。爬山,其實挺耗體力的。我時常開玩笑地和患者朋友講:“如果爬山不是一種遊樂,而是有人讓我們馬上衝到山頂上去送封信,那麼,爬山絕對是件特別累人的差事!不過,如果是心裡放鬆地去爬山,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同樣要流汗,但感覺完全不同,效果也更不一樣。為了任務完成的去爬山,心中充滿的是緊張、責任、沉重、單調,毫無樂趣可言。而和家人朋友一起爬山,心中則充滿的是輕鬆和舒展。
看似同樣的爬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心情、效果。而對於健康養生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很多的疾病,是由於“心累”造成的,這種心累,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劉渡舟老先生所說的“名利財色”這些“身外之物”,如果生理上和心理上擺不平的話,都會構成“物慾所擾”。而這種擾亂,則會潛移默化地積澱為身體的不適或疾病。
那麼,如何“給心鬆綁,心得自在”呢?劉渡舟老先生從《黃帝內經》中找到了靜坐養生的方法:回到家裡,只需要安靜地盤腿而坐。兩三分鐘或者十幾分鍾都可以(不要求非得靜坐多少時間才行,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以感覺良好為原則)。 txt小說上傳分享
靜坐就是不生病的大智慧之一(2)
還可以放上自己喜歡聽的輕柔的音樂,享受天籟之音的空靈之美。接著,輕輕閉上雙眼,輕輕的呼吸,不去想什麼工作、生活、感情等俗事,彷彿來到一個世外桃源。久而久之,您就會像劉渡舟老先生所說的一樣“神清氣爽,而真氣從之”了。
或許會有人說:你能不能把靜坐的方法說得更具體點,還有,靜坐到底能改善和調理身體的哪些症狀呢?
真氣執行法
別急,當代已經100歲的著名老中醫、甘肅中醫學院教授李少波老先生,專門編創了適合普通人養生祛病的“真氣執行法”,五天見小效,十天見中效,兩月見大效,只要您堅持去練,就能輕鬆達到“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養生目標。
第一步:煉精化氣——呼氣注意心窩部。
(1)在椅子上或床上閉目端坐,耳聽呼吸,從容自然;
(2)然後內視心窩部(好像用眼睛“看著”心窩部),注意要讓意念(即注意力)隨著呼氣而趨向心窩部,而吸氣的時候順其自然就行了,別加任何意念。
早晚各一次,每次20仭�30分鐘。
通常練習此法三五天後,就會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後就會感覺心窩部有溫熱感,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這第一步練習能使心火下降,脾陽振奮,讓食慾不振、脾胃虛寒的人增加食慾,胃口大開。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這也就是中醫養生常說的“氣沉丹田(指小腹部位)”。
做完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的動作後,再呼氣的時候如果心窩部發熱,就讓意念(即注意力)隨著呼氣而趨向小腹(丹田)部位,吸氣時還要順其自然,不加意念。照此法去練,一般人10天左右,呼氣時就會感覺一股熱流送入丹田,這就是氣沉丹田了。
早晚各一次,每次30分鐘。
第二步的練習能使您的脾胃功能得到很好地增強,消除慢性消化系統的疾病。
前兩步透過呼吸、意念的配合,推動體內的真氣,使真氣從心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