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後,在我寫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與書信中有下面幾段話: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訊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裡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恆的才是有價值的。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序: 接觸、瞭解、信任、讚賞,四大步
在2007年9月7日,我與胡銀芳同志首次相識。那天,她來到我家,錄製一段聽後感。北京新聞臺828千赫的《紀實廣播小說》欄目,我很喜愛,特別是在2007年播放《596秘史》時。我知道“596”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因此十分關心,每天都聽兩遍,而且受感動。
所以答應電臺來我家中錄音,談談聽後的感想。這天,看見胡銀芳他們那種認真、求實的工作態度,頗有好感,就贈送她一本我著的《鄧稼先圖片傳略》,作為紀念。
有了初次接觸的良好基礎,在一年多後,胡銀芳打電話給我,說她想做一個關於鄧稼先和我的節目,我就爽快地答應了。從2008年11月28日起,到2009年5月,前後6個月的時間,她帶著提綱、筆記本、錄音機和話筒多次來我家中採訪、錄音、做筆記。
一開始,我有些擔心她是否能夠了解一個耄耋老人的心懷。畢竟我已經81歲了,而她剛剛才是人到中年。我們之間會有代溝嗎?我問她,我是既見過洋鬼子又見過外賓的人,而你只見過外賓,你能懂得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嗎?她如實地談了父輩的抗美援朝經歷和自己在成長及工作中的歷練。我倆透過長時間的交談、溝通,逐漸感覺到她能夠了解我的心意。
來採訪之前,她做了充分的準備。閱讀了網上和其他很多資料,歸納出條目,然後逐條向我提問,以求獲得真實的內容。好像做科學研究一樣,每件事都要達到恰如其分,不故意抬高,也不人為地壓低。後來,她告訴我說,已經整理出來了十多萬字。一系列的採訪不但可以有錄音報道,還可以出一本書。為了更好地幫助她,我把《鄧稼先傳》和《鄧稼先文集》兩本書也送給她作參考。
現在簡要地介紹一下我自己:我1946年南開中學畢業後,同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學制七年。1953年我25歲時畢業留校任教,專長神經解剖學,幹到2003年75歲時退休,在北醫整整工作50年。從助教升到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是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我大學畢業後不久,與鄧稼先結婚。婚後,他做科研我教書,有過5年輕鬆悠閒舒適快樂的生活。自從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交付的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後,一切都改變了。他是壓力極大,我是提心吊膽。這種狀態持續28年,直到1986年鄧稼先逝世為止。壓力來自任務,他為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以及小型化、核禁試等一連串任務而窮其精力、不惜生命。我是既害怕他完不成任務,又擔心他的身體,因為核輻射傷人甚於水火。
在採訪中,胡銀芳提了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為什麼能夠28年始終如一地支援鄧稼先?我想,世界上的婚姻有多種型別,鄧稼先和我是那種相互託付一輩子的夫妻。不向對方索要任何東西,心甘情願地為對方付出自己的一切,這就是我倆之間的愛情。它是一種力量,支援我在他逝世後的23年裡(1986…2009年),出版了三本敘述他一生事蹟的傳記:《兩彈元勳鄧稼先》(新華出版社,1992年)《鄧稼先傳》(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鄧稼先圖片傳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並收集了自1950年以來他的全部不保密的科學著作,彙整合《鄧稼先文集》,由楊振寧先生題寫書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101萬字)。此書獲得2004年的中國圖書獎(第14屆)。以上各項出版物,沒有向單位要過一分錢、一個人手,全部自理。另外,也應媒體之約,完成了不少文字和影視專案。
讀了胡銀芳寫的書稿後,我感到欣慰的是,她用流暢清麗的文字,忠實信達地寫出了鄧稼先和許鹿希的精神面貌。她描述了我倆的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