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2/4 頁)
,率先映入眼簾的是黑色硬紙板製成的資料夾正面那紅色的“e”字。
“可以了,我大致看過這些檔案了。”在階梯會議室摺疊椅那狹小的空間內,任海濟翹起二郎腿。在用左手支撐住微側的腦袋後,他一邊斜視著面前的魯伊特,一邊用彎曲的右手手指有節奏的敲擊著身前用於書寫的胡桃木制臺面,“從給出的資料上來說,我很滿意。”
在說出:“我很滿意。”這句話的同時,任海濟清晰的聽到自己身後齊齊傳出一陣長長的嘆氣聲,面前魯伊特臉上緊張、焦慮的表情同時也鬆懈下來。任海濟敢保證,如果不是自己未顯示出任何欣喜若狂的表情,恐怕自己身後這群四、五十歲的設計師們早已不顧身份,開始大聲歡呼起來。
“在施佩爾閣下到來前,我們還有點時間。”手指繼續敲打著檯面,任海濟的語氣中聽不出是喜是怒,“6年時間……差不多是6年時間吧。”
任海濟冰冷的語氣與眼神,讓魯伊特立刻收起了先前放鬆的表情立刻回答:“是的,老闆!”
敲擊檯面的右手突然停了下來,一時間偌大的階梯會議室內寂靜無聲。所有人耳中只有從窗外傳來的風吹樹葉的沙沙聲。
“6年時間……魯伊特,我給你時間。在施佩爾閣下到來前,將這6年時間內你們取得的成果仔細和我說一遍。我討厭看那種死板的設計圖。”
“從……從什麼地方開始?老闆。”
“從3號、4號坦克開始。我認為你們從這兩種坦克中吸取到足夠的經驗了。”
用手拉了拉領口,魯伊特思考片刻後開始道:“其實在整個‘e計劃’中,貢獻最多的是萊恩博士。是他為‘e計劃’中的坦克設計了全新的懸掛系統。隨後是‘施維茵重工’提供了一系列零件可以通用的大功率柴油發動機。最後是克虜伯公司為整個計劃設計了一連串各種口徑的火炮……”
e5與e10的設計早已完成。作為與的後繼車種,其實在設計思路上與“e計劃”的之後車輛完全不同。以裝甲車設計思路在設計的e5與e10,任海濟只要求零件能大幅通用就可以了。於是作為半履帶裝甲車的e10便成了連線裝甲車與坦克(突擊炮)的橋樑。
e5採用了現在德國2型坦克的“風2型”柴油發動機,8x8輪式驅動,整車為全裝甲包覆。與歷史上同樣採用8x8輪式驅動的重型裝甲車不同,“特殊裝甲車輛設計組”的設計師們遵從任海濟的要求,為它選擇了1挺20mm全封閉360°旋轉機槍作為自衛武器,而不是75mm反坦克炮。在保證最大公路時速70km/h的基礎上,設計師們將e5的車體空間塞得滿滿的。除去長、短波電臺外,他們還硬生生塞進一臺高倍望遠鏡。隨後所有剩餘重量就全被扔到了裝甲防禦上。e5戰鬥全重為6。2噸,比歷史上德國最早的半履帶裝甲車都還重上1噸。
e5的設計有一半被用在了e10上。
e10的駕駛室設計,使用的大直徑車輪與e5完全相同。在發動機上則是最大輸出功率達650馬力的“風3c型”發動機。同為“風”系列發動機,e5與e10的發動機零件大部分都能通用。e10的底盤由現在德國2型坦克所使用的底盤改造而來。“特殊裝甲車輛設計組”的設計師們原本想將底盤稍微改造後一下後便拿來使用。結果悲哀的發現底盤重量過重。同時長度過短,無法滿足設計要求。於是設計們將這塊2型坦克底盤捶扁拉長,再切除掉無用部分後終於成為現在e10所用的底盤。與e5相同,e10同樣採用全封閉式裝甲包覆。車體後半段的履帶式車輪的懸掛裝置與負重輪設計都與2型坦克完全相同,而一側四組負重輪,620mm寬履帶的設計則與之後的e系列戰車相同。自衛武器的設計使用與e5完全相同的單管20mm機槍,寬闊的車體空間除駕駛員與副駕駛員之外還能運載12名士兵,或者將整個戰鬥指揮室全部搬入車內。(42年之後的s型在車身上裝有150mm,10管火箭炮。最大運載人數包括兩個駕駛員在內總共才4人。失去指揮功能。)e10戰鬥全重為12噸,即便拖曳著88mm防空炮,e10在公路上的最高時速依然能達到50km/h。
經過e10的過渡後,e25開始正式邁入戰鬥車輛的行列。
e25在定義上為“驅逐戰車”而不是“突擊炮”。在德國“驅逐戰車”與“突擊炮”不同,e25屬於裝甲驅逐車輛,由裝甲師指揮,負責與坦克協同行動。而2型突擊炮則是屬於炮兵指揮,負責協助步兵,提供必要的反裝甲火力。e2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