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澄江靜如練〃真乃傳世佳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登高望去,絢爛奪目的晚霞下,澄江靜如絲帶一般臥在天地之間。其景壯闊清空而又綺麗多姿。晚霞本靜,江河本動。以動寫晚霞,凸顯晴空之絢麗;以靜寫江河,頓顯天地之壯闊。輕輕落筆而如此多姿,難怪連詩仙李白也為小謝所折服。
〃山氣日夕佳〃 引自陶潛《飲酒·二十首其五》,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的南山山嵐氤氳,鳥兒們結伴歸去。山是沉靜的,嵐是昇華的,而飛鳥將此境拓展延伸,更給夕照下的隱約青山增添了無窮的生機。萬物是自由的,心靈也是自由的。讀此句,彷彿詩人之心也如飛鳥般自由隨風,翔於青山之間。至美若是,怎不令人悠然心往?
〃落日照大旗〃、 〃中天懸明月〃引自杜甫的《後出塞·五首之二》,詩曰:〃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一種悲壯肅殺之氣撲面而來。在蒼茫落日的映照下,大旗獵獵飄揚,戰馬長嘶在塞外的蕭蕭風中。落日蒼茫,大旗揚起,其悲壯之情直觸心底;而馬嘶悲風更將這種悲涼的氣氛推至極深極遠處。〃中天懸明月〃則剛好相反,寂寥的夜空中,一輪明月孤懸,極為簡單的句子構造了一種意蘊極為深刻的意象。與〃落日照大旗〃句那種濃厚深沉的悲壯感相比,這句更凸顯一種寂寥清冷的悲涼之意。後一句中嗚咽的數聲悲笳,更加深了這種寂寥和悲慼。
詩人的感觸是敏銳的。就像畫家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去作畫,而不是按照構圖理論作畫一樣,詩人憑著他們天生的敏感捕捉到了眼前的這個世界給他們最深沉的感觸。即使是最簡單的言辭,也能給人極為強烈的震撼。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句對仗工整,那種獨特的景象似在眼前。大漠蒼遠,烽煙勁拔,凸現出一種蒼廓而孤獨的境界;悠長大河流向天際,落日蒼茫而又顯得溫暖親近。〃直〃字極寫遠觀烽煙直上的景象,在荒涼無物的大漠之中盡顯一種蒼涼之美;而〃圓〃字則把蒼茫的落日寫得溫暖可親,一個極普通的字在這裡孕育了不尋常的含義。整句很好的體現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不愧為千古佳句。
老王說只有《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能勉強及得上以上〃千古壯語〃。但這兩句仍顯偏弱,遠不如換成耆卿《八聲甘州》之〃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東坡《卜運算元》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來得合適。
人間詞話之四十六
【言氣質、言格律(此三字原稿刪去)、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之矣。】
〃氣質〃、〃格調〃、〃神韻〃都是古人所倡的詩詞創作主張。
所謂氣質,是一種注重詩文精神的提法。關於〃氣〃的提法,久已有之。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成為建安風骨的標誌性特徵。清黃叔琳在《文心雕龍》批語說:〃氣是風骨之本。〃《隋書》中說北朝文學〃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清健有力的詩文是氣質說所提倡的。事實上,氣質是指精神上的一種美態。聯絡到上文對〃境界〃的解釋,氣質比較接近於〃境界〃的〃界〃,類於一種精神的追求。同時也不難看出精神達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也會具有氣質之美。
〃格調〃之論始於於明代七子提倡的〃格調高古〃,要求發乎情性,意境渾成,聲調宛亮,氣勢雄渾。清代沈德潛提出〃格調說〃,但他的學說提倡以唐〃格調〃為尊,兼以〃溫柔敦厚〃的詩風,其實已經有別於明七子之說。有境界之作,意蘊流動,變化自如。雄渾之作如朔北悲風,自有鏗鏘之響;深婉之作如山間清泉,自有幽咽之聲。此是格調當隨境界高下而出之由。
〃神韻〃之說由來已久,最早是對於畫的評論,南朝齊代謝赫《古畫品錄》中有〃神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