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杜陵叟》,揭開天地災難,其下原來是當道豺狼,在瘋狂地貪食人肉。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濁淚兩行步難行。紅綃白綾壓倉久,蟲蛀水漬不堪用。千餘斤炭半月苦,凍寒飢餒相交併。布衣粗食終不得,涕泣重返南山中。
可憐的《賣炭翁》,老漢鬢角的頭髮都白了,在南山中辛苦打柴並燒成炭,弄得滿臉塵灰,雙手漆黑,一夜大雪之後,駕牛車,拖木炭,趕到市南門外,等待買主。雪後寒冷可想而知,衣著單薄的老人卻希望天氣再冷一些,好讓這車炭賣個好價錢,買件禦寒衣,吃頓飽飯食。
不料過來的卻是宮裡的宦官和幫兇的無賴,凶神惡煞般地把千多斤一車木炭強行拉進宮去,只把半匹紅紗和丈餘綾羅系在牛頭上,就算付過炭錢了。
這位老人辛辛苦苦許多時日,掙到的僅是這麼一點不能吃不能穿的宮中剩餘,這與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搶劫有什麼區別?出手搶劫的是宦官和無賴,可真正的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白居易傳 二十六 眾聲唱和
二十六 眾聲唱和
“新樂府”詩歌由白居易明確首倡,得到諸友大力應和——
白居易編“美刺比興”、“因事立題” 詩五十餘首為《新樂府》。元稹則作《田家詞》、《織婦詞》、《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李紳作新體樂府二十首,《憫農》詩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語淺意深,廣為傳誦。
張籍作新體樂府三十三首及《野老歌》、《築城詞》、《賈客樂》等,痛陳戰爭苦難,揭露豪強對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奴役。王建則在《水夫謠》《田家行》、《簇蠶辭》中描摩驛船縴夫的悲苦,貶斥苛賦重役的殘酷。
隨著時光演進,白居易自己的新樂府也增加至一百七十餘首,不惟李紳、張籍、王建等氣息相通、傾向相近者共務“新樂府”,而且得到愈來愈多的響應,詩壇綺靡風氣為之一掃,,補察時政,洩導人情,但歌民病痛,不識時忌諱之新詩風蔚成大觀,形成了“詩到元和體變新”的新樂府潮流。
“新樂府”為臣、為民、為物、為時、為事、為用,逐步得到大量詩人的應和與跟進,各地州縣乃至邊民異族,皆以傳唱新詩、誦吟佳句為榮。
白居易總結起自己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中的作用,不免沾沾自喜,頗有自得之意——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元稹得白居易贈詩一軸,雍容華貴的創作風格漸漸變得樸實,李紳常常自負善為歌行,閱讀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也默然心服。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魴有《感興》詩十五首。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今古,絲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
白居易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輟哺,夜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白居易以大量諷喻詩作,救濟人病,為民請命,干預時政,裨補時闕,鋒芒所指,睥睨群傖,在長安朝官中,勢如烈火烹油,引起劇烈反應——
凡聞《賀雨》詩,而眾口籍籍,已謂非宜矣。聞《哭孔戡》詩,眾面脈脈,盡不悅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遊園》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
白居易那些指陳時政得失、鞭撻權貴罪惡的諫議和詩作,不僅觸忤了權倖,也引致了皇上的不快。因為他所抨擊的權豪貴近,乃是朝廷賴以存在的基礎。
這就為他的仕途前景的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被冷落、被疏遠已是遲早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