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暗暗歎服,轉而道:“平原實在客氣,想我今日之徐州若不得平原相助,便是我們都已經可能早就被迫捲鋪蓋回丹陽老家去了。只這曹操後方發生變故,聽說是跟溫侯呂布有關?不知道平原可曾聽說過?”
劉備實在佩服陶謙會轉移話題重心,只頃刻讓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消解於無形。
劉備當然知道這‘北殺’,便是點了點頭,道:“此事我到有所耳聞。聽說呂布助王司徒誅滅董卓這廝後,被封為溫侯。不想王司徒記惡舊恨,只不赦免董卓舊黨。而在董卓死後兩個月,在陝地的董卓舊部李傕和郭汜等見實在沒辦法了,本想解散部隊,歸隱田野。不意中途得到賈詡獻計,召集舊部,攻入長安,將呂布趕出了京師……”
陶謙嘆了一口氣:“國家多難,妖孽出世。這賈詡只因貪圖功名,只一句話便弄得京師慘遭塗炭,實在令人可惡!”
劉備以後世的眼光當然不能苟同,只淡淡一笑:“或許賈詡只為自保計,便是他後來入京後李傕和郭汜多方想封他官職,他只不受,看來非為名也!”
陶謙想了想:“或許能如平原所言。”
劉備點了點頭,繼續道:“呂布逃出京師後,先投靠了袁術。只是呂布以為自己誅滅董卓有功,便是不把袁術看在眼裡,在袁術地盤上居然恣兵抄掠,目無他人,弄得袁術將他趕了出來。
於是呂布就改投了袁紹,在袁紹那裡,呂布與他聯手大破黑山軍。但呂布又恃著功勞,向袁紹請兵,袁紹不應許,呂布將士又多暴橫,弄得袁紹對他記恨不已,便是派兵欲要殺他。
呂布從袁紹那裡逃出後,便是投靠了河內太守張楊。張楊跟他倒很是投緣,便是暫時在他那裡安扎了下來。”
陶謙道:“那呂布之後又是如何入了兗州呢?”
劉備道:“說到這裡,便是不得不提起一人。”
陶謙皺了皺眉:“是誰?”
劉備泌了一口水酒,橫掃了眾人一眼。只見他們都和陶謙一樣,都是用很好奇很期待的眼光看著自己。
劉備之前還以為他們都應當知道的,便是述說時心裡都有點揣揣不安。不過此刻見他們的眼神,當是只瞭解大概,而一時無法知道兗州變故的具體細節。要知道那時兗州之亂剛爆發不久,當時交通不便,訊息阻塞也是正常的。
劉備喝了一口酒後,才回答道:“陳宮。”
陶謙卻是聽說過陳宮其人,便是眉毛一皺,思索道:“當年兗州黃巾猖獗,刺史劉岱被殺,一州無主,便是人心渙散。在這危急時刻,公臺等力迎曹操,才使得兗州重新安定,公臺之功非小。不知公臺與這件事有什麼關係?”
劉備道:“只怕使君還不知道其中變故,其實兗州事變跟公臺有莫大幹系。”
陶謙哦的一聲,問他:“平原快快說來!”
劉備先問:“邊讓之事想諸位應該都聽說了吧?”
眾人點了點頭。
陶謙道:“文禮乃天下名士,無人不知。聽說他善占射,能辭對,家裡經常賓客滿坐。府掾孔融、王朗就曾經修刺相候。議郎蔡邕亦深敬之,以為宜高任,多次上書推薦。後以高才屢次擢進,遷出為九江太守。初平中,因為王室蒙塵,他便去官還鄉。曹操臨兗州,多次招攬他。文禮只因跟曹操不和,被曹操所殺。”
邊讓字文禮。
劉備點了點頭:“邊讓之死讓兗州上下震動,更讓公臺忌憚。但最終點燃導火索的便是曹操兵犯徐州之事。聽說他在曹操兵犯徐州時就極力反對,而眼見曹操到處屠殺無辜百姓,更是令他極度不滿……”
陶謙聽到這裡,便似是找到了知己,嘆道:“原來公臺也有憐憫我徐州百姓之心。”
劉備道:“公臺既然無法勸阻曹操,便找到陳留太守張邈,勸張邈奉迎呂布入主兗州,共同對付曹操。”
陶謙點了點頭,道:“原來是這麼回事。不過孟卓跟曹操一向要好,便是當年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時,孟卓因不滿袁紹罵過他,袁紹那時就要曹操殺他,曹操不肯。從這件事情看,他們之間關係應當很好才是,他又如何要聽陳宮之言反曹操呢?”
孟卓乃張邈的字。
劉備道:“只怕還有一件事使君並不知道,其實在呂布去袁投靠張楊之時就曾走張邈那裡路過,張邈還跟呂布把手共誓,只被袁紹知道了,更加惱怒於他。張邈因為袁紹跟曹操關係非同一般,整日擔心曹操會聽從袁紹來殺他,所以陳宮一說,他才立刻同意跟他們合作。”
頓了頓,道:“其實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