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就籌集了軍餉達港幣七萬多元,佔募捐總數的一半,居各地華僑為廣州起義捐款的第一位。在中國革命程序的各個時期,海外千千萬萬華僑的貢獻功不可沒,彪炳千古。
1911年1月底,在香港的黃興、趙聲等人不負孫中山及海外千千萬萬遊子的重託,在香港跑馬地35號組成了領導起義的總機關——“統籌部”,黃興被舉為部長,趙聲為副部長。統籌部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動員了同盟會大部分骨幹,將他們分派前往長江流域各省聯絡革命團體,並令專人負責策反新軍、防營、巡警及聯絡廣東番禺、南海、惠州等地會黨和“綠林”,又組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隊,運送700多支槍和300多顆炸彈到廣州,在那裡設立秘密據點38處,並擬製了10路進襲的戰鬥計劃,準備先佔領廣州,再分兵兩路向湖南、江西進發,同時組織長江流域各省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北伐,直搗清王朝的首都北京。統籌部任命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預定於1911年4月13日在廣州發難,希望這一次能一舉成功。但由於革命黨人從國外準備的槍彈、捐款沒有及時送達,加之清政府戒備森嚴,所以起義未能如期發動。幾經周折,一再改期,原來的部署被打亂,參加起義的人數大減,不得不放棄原定的進兵計劃,改為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1911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傍晚5時許,廣州起義(即黃花崗之役)爆發。當時,黃興親率林時塽、方聲洞、林覺民、朱執信等敢死隊員120人,臂纏白布,腳穿黑色膠鞋,手執槍械炸彈,用海螺吹響了進軍號,由小東營指揮部出發,勇猛地直撲兩廣總督署,一路上,抵抗的巡警都被打倒。他們衝進署內,發現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已穴牆逃跑,便搗毀並放火燒掉總督衙門;隨後分兵攻襲督練公所等處,與清水師提督李準部隊遭遇,在東轅門、小北路等地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敢死隊員們英勇殺敵,奮不顧身,前仆後繼,以寡敵眾,頑強地堅持了一夜,殺死殺傷清兵不計其數。在戰鬥中,黃興的右手被打斷了兩指,朱執信也受了傷,一臂已廢的喻培倫的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奮勇向清軍投去,敵人見之,無不喪膽。起義軍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裝逃脫。林時塽、方聲洞、羅進等57人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喻培倫、林覺民等29人在被捕後慷慨就義,共86人在本次起義中獻身。這是孫中山所領導的第10次武裝起義。事後,收殮了在戰鬥中犧牲和慷慨就義的72具起義者屍體,由革命黨人潘達微營葬在廣州城外東北郊白雲山麓的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起義震動全國,影響很大。孫中山在美國得悉起義失敗的不幸訊息後,毫不氣餒地積極評價了這次起義,認為它使“革命之聲望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後來,他還作過進一步的評價,他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寫道:“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久怨憤所積,如怒濤排空,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真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又說:“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華,與彼虜為最後一搏,事雖未成,而黃花崗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由此可見,黃花崗之役和革命形勢的高漲以及辛亥革命的爆發有著密切的關係。
。 想看書來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1)
面對著日益高漲的民主革命洪流,清王朝政府使出了反革命的兩面手段,一面加強專制,增練新軍,一面導演“預備立憲”的醜劇,欺騙人民,抵制革命。這種假立憲沒有騙過革命黨人,卻使資產階級改良派欣喜若狂,以江蘇大資本家張謇為代表的各省資產階級上層分子和地方官紳,相繼糾合,組成“預備立憲公會”等社團,一再向清政府請願,要求早日賜予憲政。自清光緒年間“維新變法”失敗後一直流亡在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更喜出望外,把他們的保皇會改稱為“國民憲政會”,同國內的立憲社團一唱一和,他們反對革命,主張君主立憲,因此被人們稱為立憲派。儘管立憲派再三發起請願活動,叩頭乞求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但清政府卻不肯交出絲毫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組成了“皇族內閣”,所有軍政大權仍然集中在皇室和貴族手中,讓全國人民認清了所謂“立憲”完全是騙局。
日暮途窮的清朝政府,越到末期越腐朽無恥,它大量出賣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