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清朝的儀式、禮節大規模地恢復了起來,準備在1916年元旦正式“登極”做皇帝。他把自己講的“擁護共和政體,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中國”的諾言一筆勾銷,甚至連“中華民國”的空招牌也一腳踢開,公然改稱“中華帝國”。
反袁“護法”戰爭(3)
當袁世凱和他的爪牙們忙著籌備“登極”大典的時候,憤怒的全國軍民發出了怒吼,迅速地興起了反袁護國的浪潮。
數十年來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奮鬥不息的孫中山當仁不讓地站在了“反袁護國”浪潮的前頭。
早在袁世凱指使他的黨羽組織“籌安會”搞帝制活動時,孫中山就於1915年夏,委派中華革命黨領導成員之一的呂志伊,由日本回雲南,秘密運動軍隊,策劃反袁。西南地區的新軍閥、原同盟會員唐繼堯,在滇軍廣大官兵堅決反袁怒潮的推動下,秘密地進行著反袁的籌備工作,隨後又聽從梁啟超、蔡鍔等進步黨人的建議,在袁世凱正要“登極”的前夕——1915年12月25日,首先宣佈雲南獨立。反袁護國戰爭爆發了。“護國軍”以唐繼堯為都督,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分任一、二、三軍總司令,分兵三路向四川、貴州、廣西進軍###袁世凱。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四川、陝西等省相繼響應,紛紛起義,參加護國討袁。接著,全國各地及海外華僑紛紛發表宣言、通電聲討,宣佈袁賊“叛逆罪惡,已不容誅”。護國烈火在全國熊熊燃燒,迅速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討袁運動。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的心腹將領也開始分裂。1916年5月下旬,四川的陳宦和湖南的督軍蕩薌銘先後宣佈獨立。在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援下,“護國軍”和在孫中山影響下起義的各地反袁軍經過艱苦戰鬥,擊敗了北洋軍。袁世凱這時才感到大事不好,“無可奈何花落去”,在舉國群起的反對下,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獨夫民賊袁世凱僅僅當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便在億萬人民的唾罵聲中,眾叛親離,又急又氣,一命嗚呼,連同他那曇花一現的“洪憲帝國”,一起滾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袁世凱死了,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失去了一個走狗。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中國地盤,劃分勢力範圍,就要進一步扶植新的走狗,於是開始各自扶植一部分軍閥充當自己的代理人,中國出現了極端混亂的政治局面,“中華民國”一時被搞得烏七八糟。
起初,美國支援非北洋派出身的黎元洪繼任總統,同時由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袁世凱生前的助手皖系軍閥頭子段祺瑞充當國務總理,繼承袁的衣缽掌握北京政府的實權。黎、段上臺不久,就各以不同的國際勢力為背景,爭權奪利,上演了“(總統)府、(國務)院之爭”。到了1917年春,是否參加世界大戰的問題成了雙方爭執的焦點,段希望透過“參戰”取得日本更多的實力支援,堅決主張跟隨日本向德國宣戰,而依靠國會支援的黎元洪以美國為奧援,表示反對。後來,美、英為了排擠親日勢力,支援總統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便在日本政府的支援和策動下,積極反撲。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把被中國人民打倒的清朝皇帝捧上臺。這幕復辟醜劇僅上演了12天就草草收場,狡猾的段祺瑞利用全國人民反對復辟的聲勢,帶兵趕跑張勳,以“再造共和”的元勳自命,再次當了總理,把持了北京政府的實權。他再次上臺後,完全承襲了袁世凱的反動政策,大量出賣國家主權,蠻橫地譭棄《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妄圖用武力削平眾軍閥勢力,武力統一中國,建立他的獨裁統治,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戰鬥不息的孫中山及其追隨者又展開了同封建軍閥的鬥爭。
1916年4月27日,孫中山偕廖仲愷、戴季陶由日本乘船啟程回國,5月初抵上海。這時,他對國內政局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提出當時的鬥爭“不徒以去袁為畢事”,而是要反對一切“謀危民國者”。總統、國會、憲法,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象徵,孫中山非常重視這些象徵,他把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佈的《臨時約法》和1913年由各黨派選舉產生的國會視為“民國”的重要標誌,認為《臨時約法》乃是革命的產物,又是民國的保證,“約法與國會,共和國之命脈也”,如果聽任國會解散,約法廢棄,“則數十年革命事業的成績,固全被推翻,而將來國家之根本實法,亦無從制定”,這是他萬萬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對於段祺瑞毀法橫行的軍閥獨裁統治採取堅決鬥爭的態度,主張打倒段祺瑞的“偽共和”。 。。
反袁“護法”戰爭(4)
1917年夏,孫中山發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