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表也不是中央執行委員,所以在接到孫中山任命他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的命令後,他久久不願南下,並一再以辭職要挾,甚至軍校費用的爭取和招生他都沒有參與,以此來抗議國民黨上層對他的輕視,向孫中山要職要權。由於遠在廣州代理蔣介石作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的廖仲愷多次來函催請、勸說,又經近在上海老謀深算的張靜江點撥,認為經營軍校有著無可估量的前程,再加之透過鮑羅廷的努力蘇聯終於實踐了援華的承諾,一次撥給軍校開辦費二百萬元的現款,接著又撥給廣州政府四十五萬盧布的軍隊整編費用,並源源不絕運來大批軍械……善於機謀的蔣介石綜合各種資訊,認為自己再不南下,很可能失去未來騰達的良機,於是於1924年4月21日到廣州上任,在和孫中山會談後於4月26日第一次到軍校上班。5月3日,孫中山再次簽署命令,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至此,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軍事人物——一代梟雄蔣介石的崛起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美國著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費正清教授在他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一書中寫道:“國共統一戰線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謀求透過把其成員安插進國民黨中央的群眾運動部門和黃埔軍校從而影響國民黨。”
在黃埔軍校建校初期,中共有意“安插”進黃埔軍校任教官的僅張申府一人,他是最早踏上廣州近郊黃埔島的中共“紅色教官”。
1924年2月,剛從歐洲歸來的張申府來到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廣州,因有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推薦,加上當時廣州留學生很少,改組後的國民黨迫切需要人才,張申府受到廖仲愷等人格外熱情的歡迎。時值國民黨籌辦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參與籌建軍校的還有孫中山邀請的幾名蘇聯軍事顧問,他們中有的會講英語、德語。通曉英語、德語的張申府很快成為校長蔣介石的翻譯員。
黃埔起家(2)
其實張申府與蔣介石相識並非始於黃埔。據張申府回憶:“那是1923年的11月,我從德國回國,取道俄國,住在莫斯科趙世炎處。時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與張太雷等四人在俄國考察,這是為國民黨創辦軍校作準備的政治軍事考察。經世炎同志介紹,認識了蔣介石。”他們第一次見面,蔣介石對張申府“客氣的很”,生性高傲的張申府私底下並不喜歡蔣介石,但很佩服蔣的軍事才能。蔣介石這次訪蘇參加了共產國際的會議,並會見了斯大林、託落茨斯等俄共著名人物,而最大的成果,是促使蘇聯同意“為中國革命者建立軍校”。這次不期而遇,成為張申府進黃埔的機緣之一。
周恩來曾說“1926年前的蔣介石仍是國民黨中派的代表人物”。所謂“中派”是指不甘心被排除在國民黨中央核心之外的一批人。蔣介石支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雖然階級出身的偏見與自小受到的濃烈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薰陶,以及他出使蘇聯幾個月耳聞目睹的蘇聯無產階級專政的現實,使他內心陰存“聯俄終無善果”的念頭,但在廣州公開場合他卻高姿態地贊成“聯俄”並接受“聯共”。羽毛未豐的蔣介石深諳招攬人才為己用的道理,所以努力拉攏左派勢力,包括年輕的共產黨,以提高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正如軍校教育長、後任代校長的方鼎英所言:“本校政治部的共產分子,如熊雄等,皆為校長延攬而來。”
由於當時各省均在軍閥勢力統治下,黃埔軍校不能在各地公開招生,國民黨中央只好乘“一大”會議之便,委託返籍各省的中央委員私下招生,其中最積極者有毛澤東、于右任、戴季陶、居正等。後來被稱作“黃埔奇才”的共產黨員蔣先雲,他報考黃埔軍校的介紹人正是毛澤東。“一大”結束後,毛澤東就不遺餘力地投入到黃埔軍校的初創工作中,與惲代英一起負責上海考區的秘密招生工作,這從一個側面表明,黃埔軍校的建立亦有毛澤東的一份特殊功勞。經過當地考試的合格者,約有1300名考生秘密來廣州複試。複試的國文試題為戴季陶擬定,數學試題由王登雲負責,張申府除了和幾位蘇聯顧問負責口試外,還負責筆試監考和閱卷工作。軍校第一期招生近500名,其中包括陳賡、徐向前、李之龍、周士弟、左權、宋希濂、鄭洞國、侯鏡如等日後著名人物。
1924年5月12日,孫中山親自任命第一批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官。學蘇聯黨要管軍的紅軍體制,廖仲愷被任命為軍校國民黨代表,戴季陶為政治部主任,張申府為政治部副主任。在蔣介石提名教官的17人中,只有張申府是共產黨員。時年32歲,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張申府成為中共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