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豆瓣(第2/2 頁)
,“你認得我?怎麼稱呼。”
“我叫楊博。我也經常在這裡喝咖啡,閒的時候寫寫程式碼。幾次都看到你在寫東西,只是沒有去打擾你罷了。”楊博有些靦腆,“你在寫小說還是劇本?遇到難題了嗎?”
胡一飛看他氣質不俗,停下來與他交談道:“是啊。在寫劇本,有點絞盡腦汁的感覺,不是很順暢。”
楊博道:“也許多放鬆一下,或者多找幾個人開動一下頭腦風暴,就會順暢了。”
“頭腦風暴?”
胡一飛愣了愣,他當然知道什麼叫頭腦風暴,只是一貫都習慣自己乾的他,很少有求他人罷了。現在想想,似乎也不失為一種選擇。“謝謝你的建議,我會考慮的。你在寫網站程式碼嗎,你是個程式設計師?”
楊博也很高興與他交談,“不是專業的。自我介紹一下,我1998年在ibm擔任顧問科學家從事下一代此記錄裝置的計算模型工作。2000年後回國,目前在京城一家參與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方面的創業企業egistics工作,並擔任技術長,這是我的名片。”
胡一飛認真看了幾眼,沒想到還是個人才。畢業水木大學,跟李慧照是校友,後再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現在是個技術長。
看到這個名字,胡一飛忽然有種熟悉的感覺,每每出現這種感覺的時候,都是碰到了前世名人,莫非……
不確定問道:“請問你寫的網站程式碼,是什麼網站?”
楊博推給他看電腦螢幕,“目前還只是一個框架,我策劃的一個自由旅行網站,初步打算命名為驢宗。但又總覺得不太好,卻找不出原因來。”他搖了搖頭。
胡一飛更加確定了,笑道:“看來我們是同病相憐。只是目前國內驢友氣氛並不太熱,你有沒有想過轉行?恩,換個思路。”
楊博詫異看著胡一飛。雙方只是第一次見面,胡一飛竟然就勸他改行,這是什麼情況?
“改行?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有點想止住這次交談了。
胡一飛卻很熱情,道:“將眼光投向更寬廣的領域怎麼樣,譬如‘書’,或者電影、電視劇領域。你是從國外回來的,有沒有發現國內缺少一個類似imdb、爛番茄網那樣的專業影評網站。一個真正的粉絲聚集地。”
楊博眼睛一亮,認真傾聽起來。
胡一飛也沒有要住口的意思,繼續道:“目前國內的網站互動性都不強,代表是門戶和垂直網站,而它們的資訊釋出其實和傳統媒體是一樣的,即從資訊源到使用者是‘一對多’,一個單一的資訊源釋出資訊給無數潛在受眾。從去年開始,才逐漸興起了第一代web2.0模式的網站,其模式是‘多對多’的,即網站只是一個平臺,而由使用者自發生產內容。我比較看好多對多模式。”
部落格也正是在這兩年開始火了起來的。
在當時熱火了一陣,但最終人們發現,媒體要更進一步社交化才能完成這一使命。從這一意義上說,qq、微博、淘寶、微信都是同類:媒體都是“多對多”的平臺。
後世比較有名的影評人聚集地,有豆瓣和時光網。但與這些網站相比,一個粉絲聚集地,專業影評人的聚集地,類似豆瓣在內容上明顯要長尾得多,因為它其中涉及的大量書籍、電影、音樂的內容都是相當小眾的,這在商業上就意味著潛在目標人群的高度分化,較難以廣告投放等方式變現。
胡一飛不太喜歡時光網,儘管時光網針對影視更加專業,卻水分太多。
相反,豆瓣的評分,才是專業人士更加看重的,水分也比較少。
楊博正聽的津津有味,他沒想到胡一飛這個娛樂圈明星,竟然對it行業瞭解如此深刻。這一番話勾起了他的興趣,打算深入探討一下時,胡一飛卻住了口,看了看手錶,道:“很抱歉,突然發現時間已經不早了,我要回家去吧。謝謝你的充電器,我就不用了。我目前投資了一家網路文學網站,還有一家正在籌備的sns網站,但依然很想做一個真正的互動媒體。楊先生,如果你對這種模式比較感興趣的話,不妨打我電話。”
他掏出一張名片遞給他,就打算離開了。
楊博接過名片,忽然有種強烈的衝動,問道:“請問,你這個評論性網站,打算叫什麼名字?”
“豆瓣,你覺得這個名字怎麼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