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臉書上線(第1/2 頁)
豆瓣,那真是久遠的回憶。
“我們的精神角落”這個口號擊中了很多人,也表明了豆瓣獨特的自身定位。
那一年,胡一飛懵懵懂懂闖進豆瓣,然後一路跟隨豆瓣起起落落。
有一些人眼裡,豆瓣可有可無,但在另外一些人眼裡,豆瓣無可替代。
別的網站都像是沒法關門的大雜院,購物狂潮的超市或是和鄰居老死不相往來的大廈,只有豆瓣是攻守有據,進退自如,短暫交會之後,又可以潛回地海清冷自處。
後世的豆瓣能在形形色色,起起落落的網站中始終佔據一角,甚至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一片“淨土”,也是著實不易的。
精神角落這個說法一定程度上是反社交、逃離主義、與廣場相反的。雖類似於“樹洞”,但又不像飯否是因為幾乎無人在用才成為吐露心聲、展現真我的自留地。後世的豆瓣已經是一個擁有1.3億使用者的社交網路,卻依然能夠維持使用者自身領地的“安寧”,能夠允許使用者可進可退,甚至一直玩“單機版”,這都是豆瓣作為社交網路的獨特之處。
胡一飛之前拍電影,想在網上找評論,都沒地兒可尋,就覺得缺了些什麼。現在才明白,原來缺少這麼重要的地方。
記憶裡豆瓣似乎2005年9月才創立,難怪楊博還在為他的驢網忙活呢。不管他是否起了心思,胡一飛都打算自己弄一弄的。
好在楊博並沒有讓人等多久,第二天就主動給胡一飛打了電話,相約一起再談一談。
於是,同一家咖啡店裡,兩人各抒己見。一人一臺電腦,東扯西扯一大堆,越說越有勁,讓咖啡廳小妹都續了n回咖啡了,總算達成了基本的共識。胡一飛出資,陳博帶著他的團隊來搭建網站,公司股份胡一飛佔51%。
這年月剛過,就立刻成了一件大事,也讓胡一飛蠻有成就感的。
劇本創作陷入瓶頸,他索性暫時放下,先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好再說。不光是豆瓣,還有k社交網站。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胡一飛的k終於在2004年2月1日成功上線了。
這是一件巨大的鼓舞,因為他搶在了小扎前面。
曾經的軌跡k一開始是一個只對高校學生開放的網站,它嚴格限制註冊,需要在指定的大學ip地址範圍內上網才能註冊k帳號。這種方式,讓發展變的很慢。
但這種方法有壞處也有好處,這種機制保證了使用者的純淨,從而形成了校內網的特色,即“真誠”和“信任”——多數使用者都使用真姓名、真資訊和真照片。每個使用者在k上有自己的檔案和個人頁面。
使用者之間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發生互動:留言、發站內信,評論日誌k還提供方便快捷的聚合功能,幫使用者找到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同時還針對大學生提供其它特色欄目。
但這種方法,在中國顯然並不能行得通。
因為至今仍然有一些地方,對上網視之為洪荒惡魔。即使大學校園,網路也並不發達,只有一些名校才有活躍的bbs。
如果只是專注校園的話,那麼使用者群體就太過狹窄了。
中國的網路發展總是滯後的,據云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條潛規則定律:中國網際網路與美國網際網路的新鮮距離是9個月。
如今中國的社交網路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除了qq一家獨秀外,其他能稱之為社交網路的,也就只有剛剛興起的部落格業務。而網民卻每年都以成倍的數量在增加,他們迫切想要接觸更多的網路世界,這就是典型的供不應求。
但是網路的發展總是不斷地帶給人們驚喜,部落格的出現和隨後的迅猛發展再次印證了這點。
從2002年部落格首次被引入國內的時候,當年國內部落格的數量不足1萬個,到了去年年底,也就是2003年底就已經達到了20萬。如果hia按照原時空路數走下去,到2004年底約200萬個,到了2005年底則升至1600萬個。
這不得不提一個人的名字,新浪網副總陳彤,正是他的名人戰略加速了部落格的火爆。胡一飛至今還記得部落格火了之後,才女徐晶蕾如何被稱之為部落格女王,風光的不得了。她在網路上展現自己的才氣,發揮一貫幽默、調侃的徐氏風格,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讓自己的部落格數目一騎絕塵。
還有韓寒部落格上辛辣評文等,每每都讓他登上新聞焦點,韓寒事件都成了那幾年繞不過的話題。
此後部落格火了,也亂了,然後很快就沉默了。
這是中國網路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