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焚書,大家都別活!(第2/3 頁)
言甚佳,吾未勘破也。”
崔廣只言說一句便又坐下,與唐秉交談幾句再沒站起,群臣都看在眼中。
群臣倒不會認為是崔廣怕了李斯,或敗了李斯——李斯要是一回合能敗一大家,頓弱得趕緊把縱橫侯爵位讓過去。
但群臣會認為,這其中定有什麼問題是他們所不明白的,從而不敢在這個問題上輕舉妄動。
尉繚乃我大秦軍事第一人,崔廣,唐秉,皆是名滿天下的道家代表人物。
連他們三個都不想和李斯繼續爭執,而是要等下去,那我夠資格乎?
“書生講授經文,傳播思想,以此來反抗和批判大秦之政令,統治已為常態。這些讀書人以古非今,妖言惑眾,如此不法之事,竟連朝堂諸公都有人以此為常態。此可乎?不可也!”
“造成這一切之根由,是六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學術太過自由,思想不統一,社會風氣差矣。如此下去不加以制止,陛下的威勢就會下降,造反勢力就會變大,破壞秦國安定也。”
不是所有秦臣都審時度勢,有好些秦臣在李斯言說之際想要站起反駁。
他們大多都是剛有所動作就被身旁好友拉住,起立最多的也不過半身,就被好友硬生生拽回席位上。
李斯越論述,始皇帝臉上的期許表情就越加明顯。
群臣又不是盲人,都看得見。
無論多不贊成李斯言論,他們都必須讓李斯把話說完。
因為始皇帝想聽。
李斯在始皇帝默許下,整整在玄鳥殿說了一盞茶時間的書生非議朝堂之罪,會給大秦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開放思想對大秦造成的弊端。
“……故,臣李斯,請史官將所有不是秦國之事的史書全部焚燒。天下家裡有《詩經》,《尚書》,《墨子》,《公孫子》等百家書的,皆送至郡守,縣令處焚燒,唯留醫,卜,農等書籍傳於世。各地除官府外,不得私自開辦講學,違者殺之。”
語畢,李斯半躬其身。
態度很是誠懇,虔誠。
他對始皇帝的態度,就像是一個信徒對著侍奉的神明一般。
始皇帝點點頭,深有同感地道:“李斯所言,甚得朕心。諸公若無異議,便按照李斯所言去辦。李斯,你與王綰同去丞相府。”
“臣有異議。”
王綰和李斯本就政見不合,如今又聽得李斯諫言這種與天下讀書識字之人為敵之事。
在李斯說完之後,立刻怒氣衝衝地道:“陛下自有陛下的威嚴,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何至於將所有書都燒掉?天下無書,那我大秦子民將如何自處?如何修身?如何為陛下安邦定國?”
李斯立刻對答。
“無書便無法自處?右相不妨去民間走訪走訪,看看有幾個人家家有一書。不讀書便無法安邦定國?我大秦銳士,戰無不勝,其中又有多少識文斷字之輩呢?修身靠的是律法,是靠秦律來規定我秦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關書何事呢?再者右相是否年邁未聽清,斯說的不是焚盡天下所有書,而是留了醫,卜,農家等書籍供百姓習之,發展。斯所言,有錯乎?”
有王綰打頭,李斯又已將自己思想言說完畢,一個又一個的秦臣開始源源不斷得向李斯發難了。
自咸陽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狀之錯那日起,群臣便知道,始皇帝並不反感討論,而是反感帶有私心的討論。
“依左相所言,豈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識字邪?那醫,卜,農書留之何用?那秦律誰人宣之?誰又來斷言秦律之真假?”
李斯笑了笑,道:“此言斯與你想法截然不同也。正因為天下不識字,書籍孤本皆在博士署。百姓要想學醫,卜,農書,知秦律幾何,懂秦律言之何物,必須向官府問之。此不是提升官府威信,提升陛下威嚴乎?”
又有一秦臣站起,道:“陛下,臣認為不妥,我大秦子民眾多,官吏如何能盡皆教之?何況,醫,卜,農等書皆是需精研之書也,官吏也不能盡習之。且能存至今之書皆是於世大有裨益書也,焚之將惹天下不滿,萬民失心也。”
李斯對答:“天下書雖有千萬,然於世有裨益者卻寥寥無幾,燒天下之書,我大秦子民將盡皆受教於朝堂,有何不妥?若天下書存,則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不關好壞,不分善惡,不論正反,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續存,此不是因小失大邪?”
朝堂群臣不斷攻訐李斯。
但李斯歷經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洗禮,對這種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