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劍鋒所指(第1/3 頁)
“……萬計屍體拋入江中,輪船於江上航行,可見江面上盡是無數太平軍的屍體……”
即便是有了報紙上切切實實的文字,人們也依然很難相信發生在天京的太平軍內鬨,等許多在過去的三年間從南京逃出來的人們來說,他們公司暗自慶幸著自己當初的選擇。或許他們歷經磨難,拋棄了一切,當然,終究還是離開了那片是非之地。
至少在這裡不用擔心自身的性命,同樣也不會有與家人被迫分離的痛苦。
“幸虧當初自己離開了南京!”
看著報紙,宋嘉林暗自在心底慶幸著,慶幸著自己當初帶著妻兒逃到了武昌。
不僅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且還成就了個人的功業,曾經身為廣東省巡迴提刑使的他,因為負責“零丁洋鴉片案”起訴事宜而名揚全國——上百名外國商人、水手在他的起訴下被判處短則數年,長則十數年刑罰,這直接成就了他。
就在一個月前他接到了調令,與其說是調動,倒不如說是晉升,他被晉升為武昌提刑使。而這一職務往往是晉升為省提刑使的前提,這意味著在未來的一至兩年內,他極有可能成為一省提刑使,負責一省提刑事宜。
因為剛剛接手新工作的原因,所以宋嘉林倒顯得有些清閒,所以才有時間在這裡看報紙,看著報紙上的新聞。慶幸著自己的運氣之餘,他又忍不住想到。
“也不知道府中會怎麼應對此事?”
南京內亂!
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一個新聞,但是對於督府來說,當這個訊息傳來之後立即在督府內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這是一個機會!
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趁此機會橫掃江南的機會,畢竟一直以來太平軍是義軍進入江南的最大障礙,他不僅僅只是障礙,太平軍甚至阻礙了義軍的很多行動。甚至正是因為考慮到太平軍對長江的控制,所以義軍才會放棄上海,任由上海為清軍奪佔。
而現在,太平軍內亂的現實,則讓大家看到了機會!看到了一舉解決問題的機會。
對於從長沙來到武昌述職的左宗棠來說,他甚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將要置身什麼樣的問題之中,在來到督府的時候,聽聞主公在開會。
“沒關係,我到候見處等主公,你忙吧。”
左宗棠的臉上帶著笑,一副絲毫不以為意的模樣,然後便獨自走進主公辦公室外的候見室,等待著主公會議結束後,向其奏報這兩年湖南的變化,尤其是舉辦一年的湖南學院的變化,他知道主公在意什麼。相比於湖南有限的幾家工廠,主公更在意的是湖南的人才培養,更在意湖南的教育。
因為候見室中只有左宗棠自己,在他喝著茶,等待的時候。忽然隱約的聽見另一旁緊閉地門扉裡頭,傳來激辯的聲音,彷彿發生爭吵般,耐不住好奇,他也忍不住豎起耳朵,想知道會議室裡究竟在吵些什麼。
“……現在義軍已經擁兵17.5萬人,另有憲兵1.73萬,近二十萬大軍,在兵力上完全不是問題,而且義軍戰鬥力也遠超過清軍,太平軍亦是拍馬難及,這同樣也是不爭的事實,就算我們再謹慎,動用五萬軍隊從九江沿水路向南京發起進攻,也沒有任何問題,艦隊可以從崇明出發提供護航,這甚至不需要調動艦隊主力,長江艦隊就足夠完成這一任務……”
儘管隔著房門,但左宗棠還是聽出了說話的是誰,是張亮基。
進攻南京、艦隊。
難道張石卿想要對太平軍動兵?
“再者,髮匪與全國士紳眼中本就是邪教,士紳無不恥與其為伍,當初迫於環境,我等不得不與其為伍,已經為士紳所不滿,地方官員不得不向外界加以解釋,解釋府裡與髮匪之不同,即便如此,地方以及校中學生依然心存顧忌,若府中一日不與髮匪決裂,府中治下便民心不穩,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還請主公明鑑。”
此時張亮基顯得有些激動,南京的內亂規模遠超過他的想象,數萬東王府精銳被悉數殺害。現在南京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動盪,而南京的動盪對於督府而言,就是一個機會,同樣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面對張亮基的諫言,朱宜鋒只是眉頭緊皺的不停的吸著煙,並沒有立即給予回答。
“主公,臣以為張參軍所言極是!”
駱秉章也適時的表明了他的態度。
“只要抓住眼前的這個機會,府裡就可以控制江南,待擊潰髮匪之後,可從安徽、湖南以及九江,三路合圍、直搗長沙,待江西平定之,江南數省,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