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共同信仰,是同一而非統一,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可以有這種信仰也可以有那種信仰,因人而異,因人而生。
我們認為,我們必須找到,也必能找到我們共同的信仰。這是時代對我們這一代人提出的要求。我們說:“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隱含一個意思,那就是大家回到相同起點,一起追求人生的幸福。不要說誰高誰低,孰優孰劣,重做一回嬰兒看看如何。
我們認為,我們最終必能找到這個共同信仰。可能為它命名很難,還是讓上帝親自為它命名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文化用同一語言呼喚,我們認為,人類需要一個共同信仰,並且我們其實已經在這個共同信仰下生活了幾百萬年。正如古人所言,大道流行,百姓日用而不知。維繫人類運轉的,正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之道。從反常回到正常,從不自然回到自然,在自省中走向自由,在和諧中實現聯合。中國的聖人老子、孔子,中國現在的領導人,為我們這個世界貢獻了和諧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做出的巨大貢獻。
時代到了今天,我們有了新的任務。以往中國的頭等大事是發展經濟,自從和諧思想理論提出以後,中國就不能僅僅用發展經濟來要求自己。我們認為,中國目前的頭等大事是重建信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高層次的追求,那就是信仰。
當物質生活不能滿足人的願望時,對精神的訴求成為全社會共識。有了錢的人需要信仰,還沒錢的人需要信仰,在空虛中的人需要信仰,在幸福中的人需要信仰。時代需要信仰,社會需要信仰,民族需要信仰,國家需要信仰,單位需要信仰,家族家庭需要信仰,個人需要信仰。有了信仰人生就有目標,信仰是人的靈魂,信仰是人的主心骨。有了信仰就有了婚姻、家庭與事業,沒有信仰永遠缺少幹勁。信仰是人的眼睛,是專門用來看光明的。很多人對人生看不清,用信仰一照就亮了。馬克思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錯,經濟基礎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的中國人勢必尋求信仰。伴隨著改革開放初期的躁動漸漸平靜,日漸成熟的中國人需要信仰來肯定自身。
在當下,信仰的作用主要是給正在打拼的人以心靈安慰,給正在尋找出路的人精神寄託,給已經找到出路的人以精神享受。
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中國人普遍追求信仰,在信仰之路上我們相遇。這是大勢所趨,是中國社會近年發生的巨大變革。從“文革”結束時的信仰失落,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信仰茫然,到現在的信仰重建,中國人終於又找到了一條清晰的人生之路,無疑這是好事,信仰本身要求我們與所有人在一起。有信仰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是心智健全的民族,是有靈魂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是內斂的民族,同時是開放的民族。中國人對信仰的迴歸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它是我們國家幾十年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如此親切的人文關懷,如此信任的理想寄託,如此長遠的建設眼光,如此宏大的精神佈局,幾代人的精神追求,使和諧社會的理念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什麼叫民族復興?重新有了信仰就叫民族復興。經濟是推動力,人心是關鍵。國家的精英特別渴望信仰,其實是特別渴望國家的關懷、肯定與扶持。共同的信仰化解了人民內部的矛盾,向共同的目標進發。
信仰啟示錄(2)
人們對信仰的追求,是自發的愛國行動。有信仰就是愛國。人們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了對國家的愛。當我們發現一個民族的信仰得到自我肯定,民族習俗得到尊重,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公民在自己的國家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國家與人民關係和諧,社會照軌道發展。也就是說,信仰讓國家進入正常軌道,沒有精神真空,物質就極大豐富。現在中國經濟形勢很好,我們要抓緊機會,恢復信仰,建設信仰,保護信仰,開放信仰。
在文化保護的前提下,我們建立共同價值觀,加強人民內部團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作支撐。開放需要內斂,握拳才能出擊。沒有共同信仰、共同價值作強有力的支撐,中國永遠不能稱為強國,只能是一盤散沙。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建信仰是關鍵。
因此,重建信仰已經是目前一個重大的發展問題,一個首要的建設問題。重建信仰不僅是知識分子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經濟沒跟上,中國人就要受窮;信仰沒跟上,經濟再發達也沒用。信仰有利於經濟建設。沒有凝聚力就談不到走向世界。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看重信仰建設,這就是中國越來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