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然很重,並不願意再欠下更多。正如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所言,“我們不能欠下我們的子輩、孫輩都難以償清的債務”。
在金融監管方面,由於紐約和倫敦是主要的金融中心,包括衍生產品等多數後來“闖下大禍”的所謂金融創新產品多在此出籠。此外,讓法德等國深受其害的對沖基金多數也是由美英資本所控制。為維護本國金融資本的利益,維護本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長期以來,美英都以金融自由化和市場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為由,拒絕加強監管的要求。
作為二十國集團內部第三支重要力量,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希望打破現行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公平局面,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擴大自身發言權。有著“金磚四國”之稱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日前一致呼籲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且改革程序必須充分反映全球經濟的變化,保證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地位。
G20倫敦峰會:拯救世界經濟的“全球總動員”(2)
“金磚四國”主張,所有金融活動必須置於充分的監管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強化其監控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更加重視對全體成員國的公平監控,尤其是重視對那些有著鉅額跨國資金流動、擁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發達國家的監控。此外,“金磚四國”還敦促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加快建設資訊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並確保宏觀經濟政策更為平衡、積極和協調。
中國展現自信與責任
金融危機雖然直接起源於發達國家,但發展中國家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樣受到了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經濟執行的困難明顯增加,進出口下滑,工業生產放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難度加大。
為應對這場全球性的危機,中國政府一方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另一方面以自信和負責任的態度,積極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為世界經濟儘快走出困境作出積極貢獻。
在本次倫敦峰會上,*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全力恢復世界經濟增長,防止其陷入嚴重衰退;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維護開放自由的貿易投資環境;加快推進相關改革,重建國際金融秩序。*還指出,各國應該進一步落實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樹立更堅定的信心,採取更有效的措施,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實施更合理的改革,努力取得實質性成果。
而在峰會召開前夕,中國多位高階官員更是“少見地”發表文章或談話,闡述中國政府的有關原則立場,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3月27日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署名文章。文章說,國際社會應大力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著力調整國際金融組織的治理結構,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文章強調,倫敦金融峰會應就此制訂明確的改革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連續發表了三篇署名文章,就當前一些重大的國際金融問題表明立場和看法。周小川明確提出: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周小川進而建議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的使用範圍,積極推動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賬中使用特別提款權定價。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應當要加快推進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建設,努力發揮多種貨幣的作用,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中國官員的上述建議得到眾多發展中國家、國際組織以及知名經濟學家的支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表示,中國方面提出探討創造一種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國際儲備貨幣的建議是“合理的”。俄羅斯政府也表示,俄方與中國在有關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問題上“立場相近”。俄方還表示,“超主權儲備貨幣”建議已獲得巴西、印度、韓國和南非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的支援。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透過明確表明自己的主張與觀點,既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中國的自信與決心,讓世界清晰地聽見“中國的聲音”,也有助於推動國際社會改革國際經濟金融治理結構、為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