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的身上。村裡人都很可憐這苦命的女人,認為她只有改嫁才能把兒子拉扯大,而後再給兒子娶一房親事,使他能像村裡大多數小夥子那樣過一輩子,自己能靠兒子養老送終,也就不錯了。可傅雷的母親不是這樣想的,她一直不肯再嫁人,下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才。
等傅雷到了識字的年齡,母親為了讓他有好的學習環境,便帶著他從小山村搬到小鎮上,還請了一位先生教他。
傅雷聰明好學,長進很快,表現出一定的天分。母親十分高興,她覺得兒子應該到正規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她又帶著兒子歷經磨難搬到繁華的大上海,省吃儉用,供兒子在一所條件不錯的中學讀書。
到19歲時,傅雷有了自己的抱負,想去法國留學。母親雖然捨不得讓傅雷離開自己,但為了讓兒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又想方設法四處籌錢支援兒子遠渡重洋。
多少年後,人們在談論傅雷時,都認為他的成功與其母親為其遷居是分不開的。人們普遍認為,傅雷母親的眼光和遠見,對傅雷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8。 標籤效應:給孩子貼上正面標籤
孩子的情感態度都是直接的,你給他貼上什麼標籤,他就會做出與標籤一樣的事情來。比如,你說他是個乖孩子,他就是個乖孩子,他就會表現出乖的舉動來;你說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他就會打人、罵人,做出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來。
父母應該及時給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哪怕是一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孩子,也不要放棄,找準一個閃光點,把這個亮點放大,貼切在他身上,他就會向著你期望的目標一步一步靠近。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7)
認識“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在心理學上,對這種效應的顯然性作了科學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者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但是,如果貼的標籤不是正面的、積極的,那麼被貼標籤的人就可能朝與所貼標籤內容相反的方向行動。心理學家斯弟爾在1976年對此作了一項研究。他給人們打電話,說他們參加了(或沒有參加)某個團體,或者講一些對那個團體不太體面的話。然後要求這些人幫助那個團體建立一個飲食合作社。結果表明,消極的標籤比積極的標籤起了更大的效應,其原因大概是他們認為這種標籤是太不公正的。因此,他們想主持公道,並樂於幫助這個團體。
從上述的一個事實和兩項研究中可見,標籤效應是很顯然的,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此為戒,不可輕易地對孩子作出評定,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否則會影響師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
小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這些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於是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心理學專家和他們談話後,要求他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當然,他們很高興。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要他們照抄一遍就行了。信的內容大體是告訴他們的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聽指揮和創立了多少的戰功。
這樣堅持了半年後,奇蹟發生了:這些士兵竟一個個變了樣,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真的像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