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示語,也可以精神飽滿地站在鏡子前,大聲說出事先想好的鼓勵自己的話語,聲音要高,底氣要足。這樣說幾遍後,你會感覺內心的自信和力量更充滿一些。每天可以連續說3~5次。
剛開始訓練時,父母需要提醒和督促孩子。一旦養成行為習慣,孩子就會每天自然而然地這樣去做。孩子每天的信心也會自然而然保持得很充足,逐漸地培養成為一個自信、向上的人。
小故事
有一位媽媽,在兒子上幼兒園時,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了你,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的,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0)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亮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兒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著喜悅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肩膀,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後來,兒子從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裡,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裡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9。 互惠效應:助人為快樂之本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錯,如此整個過程才好玩,才會快樂。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一個永遠不吃虧的人,即使佔了很大便宜,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的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來而不往非禮也
曾經有一位國外的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給隨機抽樣挑選出來的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估計會有一些迴音,但隨後發生的情況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絕大多數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沒打聽一下他是誰,就自動給他回寄了一張。
這個實驗體現了心理學中的“互惠效應”,就是我們總覺得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正是不知不覺地按照“互惠效應”去行事的。例如:如果一位同事送給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會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物;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會組織一個聚會,並且邀請他們參加;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由於互惠原則的影響力,當我們收到恩惠、禮物和邀請後,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將來予以回報。因為對恩惠的接收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絡在一起,有道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