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事,家長之間很難達成一致。例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間、父母與祖輩(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之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發生觀念衝突、內容矛盾、方法不同的情況。他們相互間很少商量,各行其是,甚至各執己見,在孩子面前爭吵,有時出現母親嘮叨、父親訓斥、爺爺“打圓場”、奶奶袒護、外公外婆充當“保護傘”的混亂現象。還有的父母當孩子有點成績就彼此爭“功”,孩子有了問題就互相推諉。孩子在做了錯事不是先承認錯誤,而是先向爺爺奶奶們求援,尋求庇護。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影響了教育效果,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和行為習慣。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9)
因此,家庭中有必要正確處理內部的關係。參與教育的家庭成員(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要經常閱讀家庭教育的書報雜誌,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交換對教育孩子的想法,取得共識、互相配合。在實施教育時,使孩子感到家長在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千萬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各行其是,以免孩子或是無所適從,或是有機可乘。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解決辦法是,爭論的雙方暫停對孩子的教育,交換看法後再對孩子提出一個合情合理的一致意見。久而久之,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會形成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儘量一致的家庭氛圍。
家長的教育也要保持前後一致,不要今天說對的事情,明天又說是錯的,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的迷惑不解,他們覺得父母的要求混亂,而且弄不清什麼事情重要,認為什麼都是可以改變的。
此外,家庭教育還應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培育。美國社會教育學家威拉德?沃納指出:“從理想的觀點出發,家長和教師在以下兩方面享有共同點:都希望事情朝著最有利於孩子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上,他們卻生活在不信任和敵意的環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卻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發的衝突不可避免。”由此可見,學校和家庭教育存在著種種不協調的尷尬局面。
一些父母因為工作忙、家務重,很少跟學校老師聯絡,也不瞭解學校教育和孩子在校的表現。有的父母言行舉止有悖於學校教育,這必然導致孩子認識上的模糊和觀念上的混亂。在學校裡,常見這樣的情景:一位家長抱起與別人打架的孩子說:“你沒長手?怎麼不打他?”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還振振有辭地說:“我媽媽說了,誰撞了我,就狠狠地揍他。”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被家長一句話給否定了,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無論有多忙,父母都應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主動地去學校與老師取得聯絡,一方面可以瞭解學校的教育要求、內容,瞭解孩子在學校裡思想行為的表現,以及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裡的情況,接受老師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積極支援和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
這種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協同教育,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從而得以健康成長。特別是要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家、校更應相互溝通,相互支援,否則,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
小故事
在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記錄了卡爾?威特的一次經歷:
在一次散步中,我發現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過程中,鄰居史密斯太太發現女兒的裙子被弄髒了,她立刻生氣起來,開始衝著女兒大聲責罵。看見女兒大哭以後,她又馬上給了女兒一小塊點心。
我問史密斯太太:“您為什麼要責罵女兒呢?”
“她總是這樣經常弄髒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這樣回答。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六章 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10)
“可是,您為什麼又給了她一塊點心呢?是為了表揚她的行為還是為了給她受責罵的補償?”
史密斯太太啞口無言,她不知該如何回答我。
這時,她的小女兒也已經被弄得糊里糊塗,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母親會責罵她,更不知道捱罵之後為什麼很快又得到了點心。
言傳與身教一致
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