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只要看著他不出危險就行了。要是孩子因為滿足好奇心而破壞了你的東西,也千萬不要責備他。
小故事
印度的加娜廟是一座古寺廟,紅牆環繞,綠樹成陰,廟門寬敞。但廟裡的地方卻不大,行人從寬大的廟門前走過時,廟裡的景緻也就一覽無餘了。因此,真正走進廟裡的遊人十分稀少,日子一久,寺廟就只好關閉了。
但自從加娜廟的大門關閉了以後,卻出現了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情況,遊人常會在廟門前停留,扒著門縫兒向裡窺探。每天窺探的人比往日大敞大開著廟門時多了許多倍,甚至連工作人員也被感染了,也扒著門縫兒向裡看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其實什麼也沒有,一切如同往日。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磚地,一塊紅牆,一棵老樹,剩下的東西全被遮住了。
當地的和尚對這種現象很好奇,便數數每天扒著門縫兒向裡面窺探的人數,這一數不要緊,大家都嚇了一跳。窺探的人一個挨著一個,竟比往日開門時多了幾十倍。
加娜廟終於又開放了。不過這次開放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尚們在大門的裡面做了一道影壁,擋住了人們的視線。人們不知道里邊是什麼,踴躍進去購票。
和尚們在廟裡還有意鎖了幾間房,用來供人們窺探之用。房裡同樣放了屏障,窺探起來就很費勁,很不方便。仔細看能看到一張老床,一個老櫃,一雙舊鞋,再向裡看,能看到一個小泥菩薩——總之很費勁。但人們卻樂此不疲。
後來加娜廟裡來了一個遠方的和尚。這和尚知識一般,無啥特別,只有一樣,說話從來都是說半句,從來沒把什麼事情說完整過,他是沒有本事說完整。可正因為此,前來討教的人都說這和尚靈,深不可測,有一套。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加娜廟與這位和尚都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奉為神靈,前來燒香磕頭的人與日俱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年階段對周圍事物產生好奇、發生濃厚的興趣,可能是終生成就的源泉。興趣是兒童對某種事物探索的慾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慾望,孩子就會從內心的深處去研究喜歡的事物,即使十分辛苦也樂此不疲。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父親李言屢試不第。於是將仕進的希望寄託在李時珍的身上,而李時珍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對醫學特別酷愛。可是在“父權”時代,兒子只好從命,攻讀八股文,結果三次科考不中。後來李時珍說服父親同意他棄文從醫,終成大醫學家。
卡爾?威特有一個教育原則,就是“教育不能強迫”。不管教什麼,他總是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只有在孩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他才開始教。他教孩子讀書時,先給小威特買來小人書和畫冊,繪聲繪色地講給他聽,並且說:“如果你認識了這些字,你就能明白這些故事了。”他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威特的好奇心,或者乾脆不講給他聽,只告訴他:“這個畫冊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沒時間給你講。”這樣一來,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識字的想法。這時,老威特就不失時機地教他識字。
孩子的學習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指智力,就是通常所說的聰明與否,這種能力有一定的先天性,後天的環境與培養則會激發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另一方面是指會學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學習過程中會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能力來自後天的鍛鍊、獲得與積累。而興趣可以說是孩子培養學習能力最強有力的動力。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渴望與積極性,就有了自覺學習的可能,就有可能持之以恆。並且從中體驗到快樂,這時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7)
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興趣所激發的創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對音樂感興趣,他有可能會成為音樂家;如果你的孩子愛玩電腦,他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你的孩子愛做生意,有可能會成為精明的企業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未來的路,更容易走向成功。
小故事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五歲的孩子去拜訪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學家沒有跟他們講述自己的奮鬥經歷和成才經驗,他把他們帶到了實驗室。
第一次到實驗室的孩子很興奮,他好奇地看著林林總總的瓶子和裝在裡邊的五顏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學家,看看母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盛有黃色溶液的瓶子。這時,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