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兩人於1923年榮獲諾貝爾獎。
36。 當頭棒喝:使迷途的孩子猛醒
誇美紐斯曾經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專章論述過紀律問題,他明確指出:“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於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要使他們日後不再犯。”
要提醒父母的是,教育拒絕欺騙,在懲戒孩子的錯誤時,你可以大聲斥責,當頭棒喝,但必須是心底的真情湧動,真情流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終身不忘。
響鼓要用重錘敲
禪宗認為佛法不可思議,不能用語言描述清楚,甚至一開口就會錯,一用心也會錯,也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感覺去體悟。所以,不少禪師在接待初學者,常一言不發地當頭一棒,或大喝一聲,或“棒喝交馳”提出問題讓其回答,藉以考驗其悟性,打破初學者的執迷,棒喝因之成為佛門特有的施教方式。《續傳燈錄》“茫茫盡是覓佛漢,舉世難盡閒道人。棒喝交馳成藥忌,了忘藥忌未天真。”後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為棒喝或當頭棒喝。
俗話說“響鼓要用重錘敲”,它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當頭棒喝”的教育方式以其“突然性”和“強烈性”,給孩子比較大的心理震懾,可以促使孩子醒悟,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在某些情況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棒喝”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透過驚人的事實、紀律處分、嚴肅批評等,對沉溺於錯誤的孩子以一種突然的提醒或處罰、懲戒。
例如,有一個小孩在馬路上行走經常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屢次教導,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很焦急,也很擔心。於是有一次,父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行人因闖紅燈而被汽車撞死的事故,就指給孩子看,結果使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懾,從此牢記在心,再也不敢違反交通規則了。這種血的事實會給孩子極大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訓,也許比父母的各種說教都有效。
“當頭棒喝”效應之所以有效,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與刺激的閾限有關。如果作用於人的刺激閾限始終維持在中等水平,那麼感受性會因此而麻木。刺激閾限大大超過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強烈,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效應謂之“強刺激”;刺激閾限大大低於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隻小蟲在面板上爬行,其感受性也會因此而強烈,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稱為“弱刺激”。這兩種刺激都可能產生“當頭棒喝”效應。
感覺的強刺激和弱刺激在生活中隨處都有。例如,父母講話,突然提高音量,或者聲音低沉,都能引起孩子的特別注意。
一些家長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難教,別說打,就是一句重話也說不得。其實,只要你真正疼愛孩子,對孩子能有真正深入的瞭解,能抓住問題的癥結,適當的重話是能夠起到警醒作用的。但是“當頭棒喝”不能與簡單粗暴劃上等號。父母熱烈、豐富的表情,激情滿懷、生動傳情的眼色,富有邏輯的摯誠摯愛的語言等,都是感受性很強的刺激,透過它們來表達父母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惡醜的憤怒,從而產生有力的教育效果。倘若把“當頭棒喝”演變為對孩子諷刺、謾罵、聲嘶力竭的呵斥,簡單粗暴的體罰或變相體罰,這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其負面效應是不言而喻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12)
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叫黃檗的禪師,身邊有許多弟子。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後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頭棒喝。
黃檗禪師的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
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後來便被佛門採用流傳。
當頭棒喝糾正錯誤
教育家認為,沒有表揚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沒有“棒喝”的教育同樣不會成功。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鍛鍊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培養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正面勸導總是無動於衷,執迷不悟。而如果採用“當頭棒喝”,有時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父母對待孩子的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