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酉陽雜俎·羽篇》、《玄中記》)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齊東野語》)
“其狀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古小說鉤沈》引《玄中記》)
“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嶺表錄異》卷中)
“血滴人家為災咎。”(《齊東野語》卷十九)
“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荊楚歲時記》)
“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表錄異》卷中)
“晝盲夜了。”(《正字通》)
“夜飛晝隱。”(《酉陽雜俎·羽篇》)
“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酉陽雜俎·羽篇》)
“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
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水經注·江水》)
“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玄中記》)
“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猗覺寮雜記》卷下)
“愛入人家爍人魂氣。”(《嶺表錄異》卷中)
“見火光輒墮。”(《正字通》)
關於九頭鳥的特徵,宋梅堯臣《古風》一詩說得比較詳細,今錄如下: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齧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餘血下點汙,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間禁忌
由於九頭鳥是一種兇鳥,民間對它畏懼有加,於是有種種對它的禁忌和防禦它的辦法。
禁忌
“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水經注·江水》)
“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酉陽雜俎·羽篇》)
“小兒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記》)
禳解驅除
“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齊東野語》卷十九)
“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條引小說)
“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荊楚歲時記》)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